重大问题调查报告
贫困线下的沉思
——从一个乡情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文化特征
贫困线,是以人均收入确定的贫困与温饱的界限。贫困线下,无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本文是从一个贫困乡的基本情况出发,对这一层次文化的特征做一粗浅的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林县灯笼素乡,总面积220平方公里,总人口5594人,总户数1350户。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日照资源和风能均有利用价值;水资源奇缺,属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霜冻为主要灾害。居住在这里的人,全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过着靠天吃饭的清苦日子。1981年,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生产力仍然十分低下。1987年全乡人均收入97元。全乡1350个农户中贫困户有386个,占43%。
在现有总人口中,12岁以上总人口4144人,文盲、半文盲占52.6%,高中文化以上程度236人,占3.8%。乡政府所在地于1987年建起一个文化站,平常基本上不开展活动。农民每年除了到乡里看一两场戏外,基本上再无其他文化活动了。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灯笼素乡的调查告诉我们,改变低层文化的落后状态,首先要科学地探讨贫困的原因,这是根治贫困的思想前提。有人认为,资源贫乏,是贫困的根源,也有人认为,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贫困的根源。其实,自然构成仅仅是造成贫困的一般原因,还不能算根源。像灯笼素乡这样的地方,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6.2人,光土地资源就可以为富一方;尽管路途艰险,可毕竟距离自治区首府仅50公里,多少年的闭塞只能从人为的因素中去找。因此,不能把自然的和经济的原因割裂开,不能把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割裂开,不能把经济的和文化的原因割裂开,不能把物质的和观念的原因割裂开,资源与地域(地理位置、环境)造成了经济原因,经济贫困导致了文化的落后,文化的落后,导致了人的愚昧,愚昧又延续了资源、地域性贫困。简言之,贫困产生了愚昧,愚昧又延续了贫困。贫困——愚昧——再贫困——再愚昧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其次,要抓战略性的大环节。在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问题的时候,使人深感忧虑的是,近几年,较低层次与较高层次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急剧地拉大。原因之一,就是不管哪一类型的贫困,都不能产生自我启动、自我发展的力量。外部力量的施加,又往往发生事与愿违的反常效应。比如,“救济效应”,把扶助发展特产的资金物资,作为生活救济和补贴,发生了“贫困——伸手——救济、再贫困——再伸手——再救济——”的循环。又如“规划效应”,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规划上,纸上谈兵,上边以此决定资金的投放。因此,出现了拿上报告、规划,四出活动而不作实际工作的怪现象。坐上高级轿车请求扶贫资金,就是这种反常效应的结果。因此,阻止贫困的延续,就不能再着眼于一家一户的扶贫上,不能光在口号上、舆论上、规划上兜圈子,不能继续使用那些不科学的输血手段,而要抓改变生产条件的大环节,抓带有战略性的大事,把主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用在改变整体面貌的建设上。
再次,特别要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下功夫。在灯笼乡走上致富道路的农民中,有86%的人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有38%的人当过村干部,与外界接触较为广泛。可见,最终的层次演进,还是要从愚昧型的文化状态中解脱出来,提高人口素质。如果不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不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一切治穷到致富之道,都将前功尽弃。下大功夫,就意味着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把这件事当作一项既是迫在眉睫、又具有战略意义的宏大工程,抓紧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