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摘要。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市民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阐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难题,从而提出了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现实意义、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
城市化为我国农村和城市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冲击了部分群体的生活,城市务工的农民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市民化这一社会事件悄然而生。农民工市民化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必然出现的一个过程。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概念
对于农民工一次含义的阐述,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规定,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概念。可见,农民工是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没有城市户口和身份的特殊人群。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实施,农民工必将融入城市社会,真正成为城市的工人阶级,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待遇。市民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市民转化,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转变过程;也有学者认为,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转变进程中,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
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意义
1、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现实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城市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的是他们的工资要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他们的医疗、社保等问题仍被排斥在城市之外。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仍然很严峻。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面对这些困难,只有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农民工知识文化水平以及技能水平,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享有城镇居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现实困境。
2、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扩大消费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市场风险的加剧,各国外贸出口的难度加大,我国也相应的转变政策。国民经济的增长由原来的投资、出口转变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其中消费的重要对象就是农村的消费。然而,由于进程打工的农民,他们主要的目的是增加收入,他们在城市从事的又是工资水平较低的工作。即使是1
这样的工作却仍然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享有城镇居民的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这就决定了他们往往会吝于消费。他们每天只会进行必要的支出,消费水平低下。据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显示,2007年农民工消费的倾向仅为35.91%,比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要低40多个百分点。如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增加他们的收入,解决他们的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那么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工也会相应的增加消费投入。又由于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的解决,会进一步增强他们消费的倾向,逐步接近并达到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说,城镇化将成为内需增长的强劲动力。
3、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和社会生产力不断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带动城镇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创造出大量非农就业岗位。这将吸引劳动力从边际生产率很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减少部门之间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逐渐缩小乃至消除城乡收入差距。目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破除,农民工不能与城镇职工平等享受劳动权益保护和公共服务,其工资增长和地位提升还面临制度性障碍。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工资待遇、劳动权益,并且有机会通过教育、培训、升迁等途径向社会上层流动,依靠职业、社会地位的改变带动收入增长。
4、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农村劳动力不完全转移将使农业处于兼业化经营状态,对农业生产会产生消极影响。在中国部分地区,随着农户非农活动增多,农地利用呈现粗放经营的趋势,耕地利用水平不断降低。因此,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并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耕地资源就可以向专业农户集中,从而改变农地经营细碎化的状况,提高农业的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农民向城镇集中还能避免村庄过度膨胀,有助于集约利用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难题
1、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及由户籍制度衍生的其他制度的阻碍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制度,这是农民流动的最大的制度成本和城市化适应的最大障碍。户籍制核心一是属地管理.二是身份管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在不断地放宽,但对身份管理没有改变。农民有了进城就业的权利,但农民不能在城市生根,由户籍制衍生的其它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形成了农民工融人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性障碍在农民工身上就表现为现实身份与制度身份的错位。可以说,实际上农民工通过自身的努力,他们已经由农民转变为工人,由从事纯体力的劳动到从事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即农民工实际上已经扮演了城市人的角色。角色是指社会规定的用以表现社会地位的模式化行为,角色是身份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地位的外显形式。通常的情况下,角色转换与身份的转换具有一致性,但这一过程在农民工身上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角色与身份相分离的情况。从扮演角色的角度讲,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但就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未被现行户籍制度认可,仍然未被城市居民所认同。造成农民工现实身份与制度身份
转换的
2、社会排斥加大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
农民工进入城镇后在很多方面会与城市原住居民产生竞争关系,城镇既得利益集团可能通过各种形式施加压力,反对给予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民工很容易被边缘化。此外,由于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利益冲突等方面的原因,城市原住居民还对农民工存在多方面排斥,导致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政治排斥方面,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经常被排斥在政治参与活动之外,处于政治体制的边缘,利益诉求渠道不通畅。居住模式方面,农民工主要居住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宿舍或工棚、城乡结合部的乡村和在乡村的自建聚居区,与城市原住居民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导致老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隔离。社会支持方面,农民工的社交网络仍然没有突破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传统网络边界,社会支持网络缺乏,推动农民工与城市原住居民之间的社会融合难度很大。
3、文化与素质的差异,使他们很难融入市民社会。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4.高君.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06期
5.黄锟.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理论分析.《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22期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世锦、陈昌盛、许召元、崔小勇.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