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融入思政课路径探析
生态道德也被称之为环境道德,是从道德的层面来定义人类应该如何看待并处理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类要平等对待大自然,平等地对待当前发展与未来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大学生们了解生态环境、认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互动的关系以及关注生态安全,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同时生态道德教育还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教育过程中它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的。生态道德教育显著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自然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中和、平衡的价值观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对象明白,一方面,生态道德要求利益分配和发展权利的平等,部分人的发展需要不应该损害和牺牲其他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当代人的发展需要不应损害或威胁到子孙后代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大学生通过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认清人类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则,使绿色生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将以贵州省为例着重探讨一下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贵州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诉求
当前,贵州省正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程。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对贵州作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这为全省人民进一步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抒写好美丽中国的贵州篇章提供了重要遵循。2017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炉,该《方案》指出,要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建成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至此,贵州推动绿色发展的行动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贵州省各高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梦,建设“富美贵州”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本质上要求各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人格的养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有机统一起来,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生力军和未来主要的参与者,了解生态环境、关注生态安全、培养健康的生态道德观是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重要内涵,这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乎未来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甚至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在全省推动绿色发展、举国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上,高校要抓好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从德育角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态道德,这一举措的实施刻不容缓。
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意义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主要路径
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比重。高校思政课要从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两方面出发,增加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课时,突出生态道德观教育的重要地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章节,可以由原先的1个课时调整为4个课时进行讲解,教师要对每一个课时进行认真分解,从不同角度解读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当前形势所迫,又是一项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精心挑选教材之外的素材,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延长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时长。紧密联系时政,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形势与政策”课堂。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通过对最新时政的解读、热点问题的剖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把握热点动态,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当前,生态环保主题相关的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体均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报道既带有新鲜感、时代感,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易于学生的主动接受。例如结合贵阳生态文明论坛来讲解贵州生态发展的现状、已取得的成果、与国际社会的差距等;亦可以结合乌江水污染事件来深入探讨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大学生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培养生态道德素质的认同感。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成为各级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2017年3月,《贵州省“十三五”生态建设规划》正式出台,该《规划》旨在通过系统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助推贵州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大力推进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为新时期的贵州绿色发展描绘了蓝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注重育人环境的建设,充分利用好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课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有着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智力源泉。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推进速度。因此,高校思政课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均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