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同志对2022年年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安排,我都赞同;*区、*区、*区、市教委、市医保局作了交流发言,措施实在、成效显著,大家要学习借鉴。

2022年,全市上下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救助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围绕抓好“六稳”“六保”任务,不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扎实推进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区县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增长*%。医疗救助惠及困难群众*万人次,资助参保*万人。教育救助惠及各级各类学生*万人次,住房救助惠及*万户。就业救助帮扶*万农村脱贫人口、*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冬春救助惠及受灾群众*万人,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成绩来之不易,工作值得肯定。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社会救助的功能特点和重要作用,为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狠抓落实。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就业压力、收入增长减缓、物价升高等问题将向社会传导。特别是困难群体,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影响,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同时,全市社会救助区域发展不平衡、协作不充分、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存在,风险挑战不容忽视。大家要把困难和问题考虑得更充分,工作和预案做得更扎实,全力抓好重点工作,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第一,持续巩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敏尔书记指出,有的放矢、分类施策,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衡华市长强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社会救助方面,着力抓好以下*点:

一是稳政策。要全面落实低保渐退、就业成本扣减等政策,对脱贫人口中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范围;对过渡期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不计入低保家庭、特困人员收入,避免因“脱保”“漏保”等造成规模性返贫。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稳妥推进社会救助标准调整,实现救助标准、救助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是扶重点。目前,我市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有*万余人,其中有*%存在返贫风险,务必高度关注。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要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群体,逐户逐人动态掌握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同时,要积极妥善应对“农民转市民”的大趋势、大浪潮,注重对农业转移人员、拆迁安置人员中困难群众的关怀救助,不能造成工作“死角”。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社会救助是一项兜底性、综合性、长期性工作,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久久为功,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压实各方责任。各区县要落实属地责任,切实做好辖区社会救助工作。市民政局要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及时掌握各方情况,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相关市级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履行行业主管责任,分头抓好困难群众的就业、教育、就医、住房等救助保障工作,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二是着力优化服务。要完善主动发现机制,简化优化救助程序,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救助效率。要创新救助方式,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形成社会救助服务多元供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