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县“农民夜校”现场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同志们:

今年以来,**镇聚焦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依托地方资源文化特色,创新打造“新农村夜校”平台,通过政策宣传促提升、技能培训促就业、建言献策促发展等方式,为乡村文化振兴“充电赋能”。目前,**镇“新农村夜校”已覆盖51个自然村,拥有志愿队伍12支,推出专题课程10余种。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问需于民”,汇聚服务群众优质资源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坚持“问效于民”,丰富帮带群众内涵价值

立足**产业特色和群众“点单需求”,积极引入传统文化、技术指导、思想引领课程,着力打造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特色纷呈的新农村夜校,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助力基层群众“提技增收”。一是夯实意识形态阵地。坚持以群众思想政治引领为核心,由浅及深将夜校服务范围拓展到法治教育、心理疏导、思想引领等领域。积极宣传道德模范、**好人、志愿服务事迹和好家风好家训等社会正能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美德健康更好融入乡村生活。开设群众易于接受的红色电影观赏、文艺作品展演、移风易俗教育等活动,通过鲍庄暴动等本土红色故事,以寓教于乐、寓文于乐的方式,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推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二是拓展增收致富路径。以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不断丰富夜校业态供给,组织开展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等经验分享交流活动,组建以共同产业为核心的致富圈,联动合作社成员、创业青年等群体开展外出考察等活动,将“新农村夜校”打造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多元化载体。比如,五岔路村党组织书记宋以平分享坑塘养殖经验后,群众以闲散坑塘入股,主动参与村集体坑塘经济产业,党支部先后整合坑塘120余亩,现养殖黄辣丁8万尾、草鱼2万尾、鲤鱼1万尾、大鹅1000余只,预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30余万元。三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出农技教学、水蛭养殖、坑塘经济等专业课程,手工制作、来料加工、康养看护等基础课程,通过订单培养、供需对接、就近就业等方式,把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售,将就业群众推荐进入本地企业,让学习成果“变现”,提高了干群对夜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积极盘活空闲宅基、撤并学校等闲置空间,用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办企业等资源平台,打造乡村“微工厂”,帮助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全镇已经建成“微工厂”20余处,解决1000余名群众就业问题,每人每年可增收2万元以上。

汇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