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移风易俗工作汇报

  婚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高价彩礼、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现象影响着社会风气,过重的人情消费、人情负担让基层干部群众苦不堪言。如何破除陈规陋习、促进乡风文明,成为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移风易俗列为“一把手”工程全力推进,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亲自抓部署、带头促落实,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一、实施目的

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重点任务之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对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移风易俗,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成为群众的日常遵循,破除陈规陋习、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风尚。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价值引领,“新思想”转变“旧观念”。“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重在平日的宣传引导,让群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文明新风的感化教育。一是加强氛围营造。通过墙绘、宣传大屏、“村村响”广播、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发布《移风易俗文明祭扫倡议书》《移风易俗入户文明新风入心—致全市市民的一封信》等信息,集中“点赞”移风易俗工作,“吐槽”大操大办不文明行为,形成褒扬新风良俗、声讨陈规陋习的氛围,让原本想改而不敢改的群众放下思想负担。二是丰富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文明祭扫”“温暖关爱”“孝老爱亲”等主题活动。编排“都是彩礼惹的祸”等主题作品*个,组织“移风易俗勤俭节约”主题巡回演出近*场次,倡导“不摆宴送米面”活动,把传统的红白事“坐席”改为用米面油“回礼”。常态化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健康有你有我”“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活动,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约束力。三是搭建实践平台。指导全市各行政村结合实际建设集学教、礼仪、娱乐、红白事办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礼堂,明确红白喜事办理流程、标准要求,形成“一家办事全村帮忙”“文化礼堂集中操办”等婚丧事办理新模式。推广“公益喇叭”项目,免费提供可播放哀乐的大喇叭,严禁吹鼓手、喇叭匠参与,杜绝低俗表演、哭灵等陈规陋习。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一)有效减轻了群众负担。**市“八提倡八反对”的提出和《移风易俗工作管理办法》的出台,让基层群众心里“有了底、不攀比”,酒席数量不超过10桌,鲜花圈改为纸花圈不超过10个,随礼金额也从原来的*百元甚至上千元,减少到一两百元,3年来累计为群众节约近*万元。

(二)有效提升了党风政风。制度上的严管,给党员干部戴上了“紧箍咒”,拉起了“高压线”,**市党员干部对红白事办理有了“三不”变化,就是不敢、不会、不想大操大办。按照规矩办事,做好示范引领,日益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有力净化了党风政风。截止目前,全市未发生一起党员干部大操大办现象。

(三)有效提高了文明程度。歪风邪气逐步失去了生存空间,大操大办、索要高价彩礼、乱埋乱葬、厚葬薄养丧失了生存土壤,节俭文明、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生态安葬、孝老爱亲成为了社会的“主旋律”,向上向善向美的新风正气牢牢占据了群众精神高地。乡村大舞台、纳凉晚会、丰收节等已成为广大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