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乡贤“搭把手”治理“更有效”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县充分发挥乡贤人才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扎实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深入挖掘乡贤资源,畅通乡贤沟通渠道,推动形成乡村治理“共谋共建共治”良好局面。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实打实”用乡贤。推行“乡贤+新风”模式。积极引导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镇**村乡贤***从**理工学院退休后,回村牵头制定**村村规民约,创作“**村赋”,并通过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移风易俗劝导队等形式带出一团“火热”的家风、村风。**镇**新村**屋场就操办红白喜事与群众“约法五章”,对请客范围、酒席桌数、送礼金额等作出详细规定,每周以“红黑榜”的形式公示。推行“乡贤+调解”模式。建立以乡贤为主的矛盾纠纷排查队伍,活用“熟人”优势,推动乡贤将调解阵地拓展到田间地头,及时参与矛盾纠纷的处置、化解,成为基层稳定的“减压阀”。**镇**村**屋场推行“三老断家务、调解息纷争”,原镇计生办主任***牵头化解数起家庭不和、子孙不孝、邻里不睦的烦心事,让双方当事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实现了大小事情不出屋场、不出村组。推行“乡贤+帮扶”模式。**镇**屋场***等乡贤设立教育基金和救助基金,每年给新录取大学生发放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生活费,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家庭给予救济。推行“乡贤+经济”模式。发挥乡贤在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镇**村在***、***等乡贤发动下,带领90多位村民外出就业,每年增收600多万元;通过乡贤引项增资2290余万元用于公益项目建设,实现了基础设施的整体改善和宜居环境的全面优化。**镇**村***与**父子,回乡后办起了土鸡养殖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土鸡,并带动两百余名养殖户一起致富。
“心连心”敬乡贤。积极营造爱乡贤、敬乡贤、学乡贤的社会氛围。提高政治待遇。县、乡两级政府将数名乡贤理事会负责人选为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让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利用每年春节返乡等时机,组织召开乡贤经验交流会,加强乡贤之间的互动交流,征求新老乡贤关于乡村发展的意见建议,拓宽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共识。加强服务保障。以村党支部为主体,建立“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建立乡贤微信服务群,依托道德讲堂建立乡贤服务站,畅通乡贤建言献策、服务社会、反映社情民意渠道,让乡贤有了活动之“家”。厚植乡贤文化。大力开展最美乡贤评选活动,通过乡贤榜、乡贤文化墙以及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展示、传播乡贤事迹,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吸引更多人争做乡贤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