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典型经验做法:重塑动力源 培育新引擎
近年来,**市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省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产业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2021年煤炭产业占工业比重下降到6.1%,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至47.7%,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之路。**省政府专门出台指导意见,支持**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居全省第1位;税收收入增长35.1%、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居全省第2位。
一、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一是注重集群培育。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加速打造电子电器、现代化工及功能性新材料、绿色食品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集团汽车线束和电子插接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丁二酸酐装置生产能力国内第一,离子交换树脂、橡胶助剂产量分别占全国市场70%、30%。禽肉食品年加工能力超100万吨、全省第一,鸡肉调理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
二是强化链式发展。全面推行双长制,由市级领导任产业链链长、龙头企业任产业联盟会长,实施一链一策,建设上下游深度耦合的产业生态。如以仕佳光子为龙头发展光通信产业,吸引了47家光分路器新品上下游企业落地,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可达到500亿元。以赞宇科技为龙头的日用化工产业,带动一批上下游产品及包装、仓储、物流配套企业落地,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的日化产品生产基地。
三是夯实载体平台。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市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实际,高标准建设了4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规划面积共104.11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78%,每个开发区明确1-2个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2021年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均超过全市60%,就业人口超全市四分之一。
二、推动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
一是注重引育结合。建设全省首个5g产业园,成功引进华为、浪潮、腾讯、曙光等20多家行业龙头,419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形成集聚。其中,京东、360、航天宏图将区域总部设在**,华为公司在**布局的两个实验室均花落**,中国测绘学会与**共同建设全国首个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已形成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打造应用示范。2021年纳入**省首批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9个、全省第一。宝发能源、联明电器入选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海昌智能入选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商,天海集团汽车线束5g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省级平台,“智能在线检测场景”被评为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京东电商平台、煤炭储配交易中心能源互联网平台、新农邦农村电商平台、浪潮工业互联网等平台经济发展迅速。
三是打造智慧城市。全面推进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省级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建成327个智慧安防小区,实现数字技术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进**地理信息+5g融合应用试验区建设,在去年汛期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监测、地面移动巡查等业务优势,精准监测分析灾害综合风险,制成可视化资料,为防汛救灾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动改革创新“一优带百先”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是传承城市“文脉”。坚持“一街一文化”“一园一主题”“一巷一特色”,全面凸显城市特色,整治背街小巷43条段,红六巷、南七胡同、春二巷等以“印象商业”“工业记忆”为主题,利用废弃老物件建造了工业景墙、活字印刷广场、矿山机械模型等文化设施建设特色游园,让工业遗产变成文化遗产、档案遗产,有效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成为城市文明的生动载体。
下一步,**市将继续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持续转方式、调结构,优存量、扩增量,强动能、创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城市更新改造、生态文明建设等取得新突破,努力为全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出经验、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