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队伍建设思考
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市开展了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较好地摸清了我市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加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及主要做法
(一)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基本情况。
我市下辖4个城区、两个开发区,现有45个街道、189个社区,200万市区人口,从事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18835人。按照工作性质及分工,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街道社会工作管理人员。主要包括街道领导和社会工作管理科室的工作人员,共1099人,分布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综治司法、教育卫生、残联、计生、工青妇等社会工作管理领域。二是社区专职工作者和从事服务性工作的社区工作人员。主要包括社区党委(支部)书记、主任和“低保专干”、工会组织员、残联负责人、妇女工作助理等专职干部和公益岗位人员,共3959人。三是社区义工(志愿者)。主要包括社区各类社会工作骨干,如楼栋长、单元长、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党团员和群众中的志愿者,共13777人。
(二)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面对城区社会工作量急剧增加的新形势,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了街道社区社会工作水平的提升。
一是综合施策,充实和优化街道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队伍。针对街道特别是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问题,2003年以来,市、区两级通过招录公务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开发公益岗位、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共选聘优秀年轻街道干部150多名,素质较高的社区干部180多名,从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中选出200多名干部充实到社区,从下岗职工中招聘了3000多名社区公益岗位工作人员。
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本着分工负责的原则,各级组织部门每年制定街道社区党务干部培训计划,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组织社区书记到外地学习考察;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函授教育、短期培训、以会带训、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扩大培训面,提高培训效果。据统计,近三年来,市、区两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参训率达90%以上。
三是加大投入,支持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从2000年开始,市、区两级财政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提高社区干部工资待遇。其中,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不足部分由区财政解决。经过几年的调整,社区主任、副主任的工资已由2000年以前的每月50元左右分别提高到目前的650元和550元。市政府还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采取资源共享、合力共建、政策回迁等办法,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办公用房、办公设施等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势头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前进中的问题。主要有:
(一)社会工作者总量不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薄弱。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城区街道、社区两个层面专职社工人员总数为5058人,社工队伍规模比5年前增加了一倍多,占市区人口总数0.25%。但与服务面和所承担的工作量相比,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社工人员占区域总人口2%左右的比例相比,这支队伍的总量明显不足。目前城区每个专职社会工作者服务居民户数都要超过500户,最多的达到1500多户,普遍超过市政府规定的“一般每500户居民配备1名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人员”的标准。由于队伍规模小、社区工作量与日俱增,各社区普遍面临人员紧张、工作疲于应付的困扰。许多社区干部反映:现在社会人员向社区集中,社会工作向社区下沉,社区工作量太大、而人手太少,工作很难做到位。如“低保专干”岗位,一个人要负责全社区的低保、社保、医保等多项工作,经常忙得团团转还难以完成任务。社区居民对社工人员少的问题也有明显感受,在问卷调查中,有86.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增加社区社工人员数量。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第二,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总体要求,抓紧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计划性。要依据《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科学、规范地设置社会工作岗位,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社会执业资格评定。要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省、市、区三级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分类别、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培训工作。可借鉴在农村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的做法,与相关高校联合办学,采取学历教育、函授学习、短期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一批速成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工作的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适应社会工作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构筑街道社区人才高地,吸引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街道社区就业。
第三,大力加强社会服务机构建设。要着眼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残障康复、优抚保障、社区建设、心理疏导、司法矫正等社会服务机构建设,特别是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建议国家和省、市人大推进社会工作立法,依法规范和完善社会工作职能、机构、人员管理、权益保障等制度,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社会工作人才的合法权益。
第四,建立健全政策与制度保障机制。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解决街道社区社会工作政策措施不健全,制度保障不到位,社会工作人员地位、待遇偏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要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投入力度,可以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办法,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制定出台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要在社会工作人员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建立激励表彰制度,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