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介绍:关爱“一枝一叶” 管好“一分一厘”
大家好。我叫xx,是xx县委书记。我报告的题目是《关爱“一枝一叶”,管好“一分一厘”》。
我是土生土长的革命老区xx人,对家乡有着深厚情感,也经历和见证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县脱贫的成功“蜕变”。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xx县扶贫资产规范化管理的这些事儿。
记得是20**年3月份,我到一个贫困村遍访,走进一个“热闹”的小院。驻村第一书记看我来了,低声说,“书记,您来的正好,贫困户老董非要把扶贫牛卖了,说转手就能赚2000块钱,我是说不通了,隔壁村卖牲畜的已经有3户了。”这时,老董也上来搭话,“屈书记,我老伴身体不好,想把牛卖了买个电动车,去哪儿也方便,可村里就是不让。”为了缓和尴尬的气氛,我先拉起了家常话,最后告诉老董:“买电动车不着急,卖牛只能一次性得点钱,不如让它下犊,一个牛犊能卖万八千块呢,每年都不愁没钱花。”不知道是给我这个县委书记面子,还是真听进去了我的话,老董不再坚持卖牛了。结束调研,一连串儿问题在我心里打转转,那3户把扶贫牲畜卖了,今后增收怎么办。别人效仿怎么办。扶贫成效打折扣,不光是群众只顾眼前的利益,恐怕还有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缺失的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我们基层干部有责任把它用好,更有责任把它管好啊。
在那前几天,县政协主席呈报了一份“关于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的提案”,也建议制定具体办法。想到这儿,我也有了思路,一到办公室就召开县委专题会议,有位干部说:“到户资产咱管不着,也没法管。”县扶贫办主任说:“鸡给你,要下蛋;蛋归你,要会吃;杀鸡卖鸡那可不行。”县长也说:“应该组建专班,组织调研,把问题和办法找出来。”经过热烈讨论,大多数参会同志认为应该抓、值得干,最后决定启动扶贫资产规范化管理工作,绝不让“救命钱”变成“零花钱”。
又过了几天,自治区扶贫办领导来县调研,我汇报了这个想法,区办领导说:“我也发现一些旗县有资产流失现象,你们先搞个试点,探索路径,成功了可以全区推广。”
然而,新生事物没有现成路可走,试点谈何容易。在兴安盟委行署的鼎力支持和多轮指导下,我们边做边试、边试边改,经过两年多的论证、试验和磨合,最终形成“2355”管理模式。下面,我简单地和大家唠一唠。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2355”中的第二个“5”是五化运营保收益,给资产找5个“保姆”。有一次我看审计报告,个别村的扶贫资产绩效不达标,好地好肥好种子,就是打不出好粮食。另外,多个村实施的村级联建资产,交给哪一个村管也不合适,还真得找“保姆”。骨子里“不服输、敢创新”的劲头,让我们再次大胆尝试,组建扶贫资产管理公司这个服务平台,探索“运营专业化、投向多元化、决策流程化、防险系统化、收益长效化”的路子。目前,县扶资公司这个专业的保姆团队,已经代管村级资产4.77亿元,年收益率在6%以上。
其实,说心里话,最初把扶贫资产交给扶资公司公开选择企业运营,也怕因变道超速罚款扣分。但为了让扶贫资产滚动发展、长久惠民,我们还是决定先行先试。
县里敢担当,基层不彷徨。通过抓扶贫资产的规范化管理,主导产业建立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老百姓增收了。现在全县养牛10.6万头,牛存栏量3年翻2番,产业入户覆盖率达到23%,户均存栏2.1头,牛产业带动1267户贫困群众年均增收1.1万元。在扶贫资产的助力下,一家企业从澳洲进口了5100头安格斯青年母牛,现在已经繁育到1.7万头,建成内蒙古东部最大的安格斯牛养殖基地,上马了饲料厂、屠宰厂、有机肥厂等项目,形成全产业链。扶贫资产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产业发展也给农民增收插上了翅膀。众多龙头企业每年给村集体分红4500万元以上,村集体这回有钱办事了。各村用部分资产收益,开发了保洁员、护林员等贫困户专属公益性岗位,带动3764名贫困群众年增收3000元以上。现在老百姓都说,兴安盟大米、兴安盟牛肉是好吃闻得见。扶贫资产收益是“真金白银”看得见。最后我想说,扶贫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是内蒙古全区的普遍做法,荣誉给了xx县,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和鞭策。如今我县11606户、22826名贫困群众成功脱贫、迈向小康,所有群众发自内心感谢党的扶贫政策。今后,我们还会持之以恒做好扶贫资产管理工作。我们将继续踏踏实实把每项工作做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