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

 我们要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先导作用,坚持敢立敢破、破立并举,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为人才发展营造优质高效的环境。

一、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

人才竞争,核心是人才制度的竞争。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影响人才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在管理措施上做“减法”、激励支持上做“加法”甚至“乘法”,以制度机制的有效突破推动人才竞争优势的整体提升。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人才管理的本质不在控制和约束,而在有序和释放。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施展才华、释放智慧,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建立人才发展改革“放权清单”和“负面清单”,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不合理的限制一律取消,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要建立更加公正的评价体系。现在,人才评价中“四唯”现象、“帽子”满天飞、“外行”评价“内行”等问题依然存在,不仅影响了人才的创新创造热情,也不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大力推行评价提名制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提高用人单位在人才项目评价、人才计划评审中的话语权。要持续开展唯人才“帽子”专项治理,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让人才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要建立更加鲜明的激励体系。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人才政策创新,强化政策举措落实,构建更有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对那些真正有价值、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才,要给予他们更有力的政策扶持、更便捷的融资渠道、更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让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建设更具影响力的重大载体平台

引才留才不仅需要优待的政策、优质的服务,更需要创新创造的平台、干事创业的舞台。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数量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数量较少,不仅难以吸引集聚顶尖人才,而且还可能导致高端人才流失。要聚焦关键领域、瞄准一流水准,加快建设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的“强磁场”,为江苏现代化建设广聚天下英才。一要打造一流人才平台。中央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同时,也鼓励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在经济实力、科教资源、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基础、有条件争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人才平台。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南通作为长三角龙头上海的北翼,常州作为“百年工商名城”,扬州历史上人才辈出,等等,都要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建成有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平台。二要打造一流科创平台。当前,“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集团军”创新,已成为人才与创新要素集聚的新特征。要加强省级统筹、资源整合,全力争取国家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装置,集中力量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沿沪宁产业带、环太湖沿线集中了大量的科创资源,要推动信息互通、设施共享、平台共建,着力构建科创带,打造区域人才集聚的新高地,当好全省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三要打造一流研发平台。实现产业自主可控,既需要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若干“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需要发展壮大高水平研发机构,产生更多“从1到100”的应用创新。要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辐射带动苏中苏北,加快布局与产业发展匹配的应用型研发机构群,推动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也要根据实际,梯次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实验中心、工程技术创新平台等,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百花齐放”的生动实践,迎来江苏科技创新的“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