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精)

第一篇: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精)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在建设文化大市的过程中,农村文化现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忽视农民精神需求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得不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趁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

一、我乡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问题

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村文化在结构、水平的多样性、层次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调查显示:农民对电视的依赖程度达到了88%,高于城市居民。与阅读有关的文化活动则远低于城市居民,家里没订阅专刊杂志的占80%;一天中不看报、不读书的占60%,不上网的占70%。农民参与麻将、扑克等棋牌活动的比例高于城市居民,许多农民大部分时间是在牌桌上度过的。二是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调查显示:受访农民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98元,超过一半的农民年文化消费在200元以下。当然在农村也不乏一部分高消费群体,在受访者中年文

化消费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有7.3%,说明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在文化消费方面也先“富了起来”。

目前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因较多。一是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村级文化建设中,普遍比较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验收合格后,财政有一定的以奖代拨资金,但开展日常文化活动的经费大多不足。我乡义兴村、宜古村、孙家坳村、川口村等几个村花数万元建了图书室,但新书的添置和管理人员的劳务支出没有经费保证,影响了图书室功能的发挥。在店子村、十里村、韩塬村经济欠缺的村子,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根本没有资金用于文化活动支出。二是村级文化设施落后。村级

文化设施是农民就近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的基础。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村级文化建设,覆盖面越来越广,但老百姓对文化阵地不足的呼声和意见仍然十分强烈。原因是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不少文化设施闲置浪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存在文化设施“建而不用”等情况。三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尽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和文化下乡演出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面向农民的公共文化供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岁末年终大规模的文化下乡活动,落实到每个村的演出场次极其有限。村文化活动室活动内容仅局限于村民看看电视,进行棋牌娱乐,健身锻炼。四是农村文化市场不健全。由于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且比较单

一、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的需求。受物质利益的驱动,经营者更倾向于急功近利的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热衷开发和利用质量低俗的娱乐消遣特质产品。大搞炫耀性消费,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大讲排场,畸形消费。五是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我乡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2.25%以上,文盲半文盲占6%。较低的文化程度,极大地制约了农民文化需求。同时,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农民重物质需求、轻精神需求的行为特征较为明显。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对自身文化需求无暇顾及。因此农村虽然建有文化活动室,但参与活动的人却不多。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建设文化乡镇高度,从搞好农村共产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文化建设各项措施,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努力使我乡的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较大发展。

(一多举措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1、加强和扶持农村文化重点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乡镇文化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

公益性文化活动、为“三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是基层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建设集图书阅读、多媒体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通过配备村文化活动器材、安排基本文化活动经费等方式,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设施要求。

2、建立和完善区域城乡文化设施共享机制。利用城市有线数字网络设施、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方面的资源,提升公共文化传播能力,实现城乡文化资源联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要实施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全社会的文化资源,促进城市与农村文化同时发展、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二广范围丰富农村文化产品供给

1、积极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鼓励各类中介机构引进和组织各种适合农民和农民工观赏需求的大型晚会和娱乐演出项目,以重大文化活动为平台,积极创演、引进适合广大农民群众观赏需求的演艺和活动项目,并通过农民文化艺术节、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农村数字电影、各类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等,适当增加对到农村进行公益性演出的补贴,鼓励各类文艺单位、文艺

团体组织和创演面向农民和农民工的小成本演出剧目,努力降低演出票价。加大面向“三农”的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力度,特别要重视政策法规类、信息知识类和文体娱乐类等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努力加大农村“种”文化的力度。在“送”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大“种”的力度。农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三难”问题,依旧是当前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问题。要继续实施“万场演出进农村”“百万册图书送农村”“万场电影下、、农村”的“三万工程”。积极组织城市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子,组织宣传文化工作者下基层调研服务,把文化资源全方位地配送到农村。同时要发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集乡文化、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培育一批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民间职业剧团、农村文化俱乐部

等,切实把文化“种”到基层。

(三)全方位提升农村文化群体素质

1、注重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立足农村,注重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员、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着力培养群文工作者、民间艺人、专业文化工作者等多支文化队伍。

2、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农村文化需求水平的关键。要科学制定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计划,对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党员等进行分类教育培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村民道德教育,从农民文化需求观念上进行引导改进。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和竞赛活动,如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乡镇评比活动等,培育和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观念。同时要帮扶农民拓展就业门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需求水平和消费能力。王益区王益乡文化站2011-7-10

第二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11月7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在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党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的日程,针对当前城乡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更清醒地认识城乡文化的相互关系,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文化,挖掘城乡文化的潜力,促进城乡文化的共融,更快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一、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

(一)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独立。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是两个区域文化的概念,城市文化是指在城市这一区域内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农村文化是指在农村这一区域内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其所产生的区域的不同,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二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内涵。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集聚性、独特性、综合性、抽象性等特点,其内涵包括了以社会管理、经济建设、工业化为重心的知识形态文化,以冒险、创新、利益为核心的观念形态文化,以大众文化或市民文化为中心的文学、绘画、音乐、电影、建筑等艺术形态文化。而农村文化发展则具有分散性、传统性等特点,其内涵为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知识形态文化,以继承、守业、血缘为核心的观念形态文化,以民间民俗文化为中心的曲艺、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形态文化。

(二)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作为区域文化的两个类别,它们的发展又具有共通性,具体表现为二者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发展相互交织,突出表现为一定地域内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特征,便都具有该地区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包容或统一于该地域内的民族文化之中。它们相互交织还表现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的不断调整和不断适应,这种适应性尤其表现在文化发展较好的城乡结合部(即郊区或一些小城镇),表现在进城或下乡的一些人对农村或城市文化环境的不同程度的适应。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可以表现为积极影响也可以表现为消极影响。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具有的辐射作用,通过一定的媒介,把城市文化的知识、观念和艺术等形态的文化辐射到周边农村,进而影响整个农村文化,只要把握好媒体的引导,这种辐射作用就会表现其积极的一面,对农村文化起到促进作用,加速其更新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如果把握不好,城市文化中的消极一面如低俗化、极端利益化等就会侵蚀到农村文化社会生活中,对农村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样,农村文化通过一定媒介的传播和引导,也能对城市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可以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促进城市文化的民族化、促进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接轨等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如果不加限制和管理,农村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守旧和迷信,将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城市文化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制约城市文化的发展。

(三)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这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是辩证统一的,作为区域文化的两个类别,它们独立发展、各具特色、内涵各异,是独立的,但是这种独立仅仅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情况下和一定地域内它们又表现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一面。所以说,城市文化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是既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只有在相互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联系,形成互动,才能实现整个区域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建设,既要看到它们的区别和独立性,加以区别对待,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分类发展;又要看到它们的联系和共通性,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对媒介的管理和引导,使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二者之间积极作用的发挥,避免消极作用,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最终促进整个区域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协调和统一发展。

二、城乡文化的分隔和倾斜发展,导致了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尽管我国的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城市文化的发展比较迅速,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看不到城市与农村之间,特别是城市文化与

农村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城市和农村人为地分隔开来进行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上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和引导流向上向城市倾斜,这种“一边倒”的社会发展政策应用在文化发展上,从而导致了对自身发展基础本身就很薄弱的农村文化的建设的长期忽视,最终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

(一)城乡文化投资的不平衡。我国文化投资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本来就很小,2001年仅为0.4%,而在其中投向城市文化建设的资金远远超过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比重,据统计,2002年国家财政对城市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之比接近8:3,投向城市的是农村的2倍还多。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建设,也使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

(二)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据统计,截止2002年,全国县及县以上城市大部分都配齐了“两馆”(即文化馆和图书馆),大中城市以上的两馆正朝着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但是全国38240个农村乡镇中还有3965个无文化馆,其中处于西部开发范围的3708个。而在已建成的乡镇文化馆中,还有12994个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薄弱和缺乏,致使广大农民根本无场所开展文化活动,更谈不上高质量的文化生活了。。。

(三)城乡可消费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可供人民消费的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文化消费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但是总的来说,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尤其存在城市可消费文化资源与农村可消费文化资源严重失衡。在我国可供城市居民消费的文化资源相对农村来说要丰富得多。可供消费的文化资源如电影、书报、戏剧、网络信息等文化娱乐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广大农村极其匮乏,城乡分布极不均衡。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的问题,有些村寨甚至多年没有看上一场电影,书报几乎没有。电视资源十分有限,戏剧演出是一个盲区,让农民的休闲时间无处休闲。

(四)城乡文化消费不平衡。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还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差距上。近几年来,城市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也相应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98-2002五年间,城市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平均每年增加184元。而在农村由于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可供农民消费的文化资源的缺乏,使得广大农民的文化消费始终徘徊不前,与城市相比,在1998—2002年五年间农村居民平均每年仅增加26元,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直接消费于城市,在农村内部实际消费水平则更低。

(五)城乡文化队伍建设不平衡。在政策上,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往往重上不重下,注重县城以上的文化机构队伍建设,而县以下乡镇只是形式而已,文化部门“挂靠”十分严重,至于村组还是一个空白,文化队伍建设枢纽就停留在乡镇一级。现实中广大农村乡镇村文化部门现有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人数偏少、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很难适应新时期文化环境和文化工作变化的需要。而对于一些地方的新进人员,又多为适应政策要求招聘而来,工资政治待遇低、转正难,存在极大的流动性,造成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极不稳定。而城市的文化工作队伍由于近些年政策要求较高,而在人数、年龄结构、素质上比农村要强得多,形成了一批专门司职文化事业的队伍,文化影视、剧团等也不断改革,出现了新的文化队伍与新的队伍组成结构,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队伍建设日趋规范、完备、合理。这种人才队伍客观差异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直接原因。

(六)城乡文化体制改革不平衡。在城市,文化建设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为了与国际文化发展接轨,在所有制形式、文化管理、用人制度、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大包大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走入市场,在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使城市文化焕发出新活力。而在农村由于权属不清、管理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举步维艰,大部分农村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所有制上是政府的附属物,管理由政府说了算,人员由政府任命,在以经济为中心的观念指导下,文化完全“虚化”。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发展冲击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传统的农村文化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被淹没于现代文化洪流之中,进而使得农村文化自身无法向前发展,无法起到促进农村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

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打破了文化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影响了文化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使得农村文化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进而造成落后文化的泛起,不能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反而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制约力。另一方面,使得农村文化不能为城市文化生产和市场的扩展提供条件,

制约了城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农村文化发展差距的拉大,形成了文化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差别”,暴露出和蕴含着大量的问题和矛盾,影响了文化的协调发展,加深了经济和社会的城乡二元差异,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统筹城乡文化,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要实现城乡文化的平衡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的建设,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工作中切实转变片面的发展观念,树立全面的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理解城乡文化的片面发展即城市文化的单方面发展并不等于整个区域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理解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绝对对立对城市文化发展和文化协调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把城市文化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联系起来,积极探索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城乡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一)调整城乡文化发展政策

调整文化发展政策,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平衡城乡文化发展,实施全面协调的文化发展政策,在短时期内,针对农村文化发展明显滞后的现实情况,加大农村文化扶持力度,在发展政策上尽量向农村倾斜,并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农村流动。

(二)制定城乡统一的文化发展规划

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时,要跳出人为地把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隔离开来、绝对对立起来的观念,以地域文化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为着眼点,把某一地域内的城乡文化统一起来进行规划。要看到城乡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有把它们统一起来,才能充分利用到城乡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形成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围绕地域文化发展目标,对该地区内的文化设施和文化生产力进行科学布局、统一规划,改城乡分隔规划为地域统一规划,给予农村文化以规划上的“平等权”。

(三)促进城乡文化体制和市场的接轨,积极培育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促进城乡文化体制的接轨,加快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把农村文化中的事业性文化(如文化市场管理、业务指导、文化设施建设等)和经营性文化(如文化活动的开展、已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等)分隔开来,进行区别对待、分类发展,加大对农村事业性文化的扶持力度,同时促进农村经营性文化与市场经济的逐步接轨。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发展不充分,对农村经营性文化只能实施扶持上路、逐步脱手的办法,在其发展初期,给予必要的扶持,制定各种优惠措施,使其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之路,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城乡文化市场的接轨。通过建立连锁店、文化演出基地、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方式,加强城市文化产品在农村的经销,打开农村文化的消费市场。同时,注意培育具有农村文化特色的民间戏曲演出、民间文化产品生产、“农家乐”和民族民间旅游等特色文化产业,把农村的文化资源与广大的城市文化市场联系起来,促进农村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和农村文化生产的产业化。

(四)借助城市文化的各种载体发展农村文化

促进城乡文化的发展,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光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调动广大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才能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在城市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载体,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载体特别是企业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调动它们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只要引导得当,可以实现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双赢”。企业或校园或社区以冠名等方式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资助,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或开展文化活动、或直接进行投资、或设立发展基金等,不仅可以推广自己的文化、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还可以提升自身文化的品质。尤其对企业来说,还可以以此为契机,宣传自己的产品,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在文化界就有企业通过冠名并在电影放映前加播产品广告,资助农村电影放映。

(五)加强城乡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培养

充分利用城市文化的设施和人才优势,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培养农村的“民间艺术家”和农村文化营销人才。对农村文化人才进行培养,重点并不是要在农村培养出城市文化的精英,而是要培养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关于把农村生活和艺术结合起来的艺术家,对他们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培训,提升其艺术产品的审美性。培养农村文化营销人才,只有当农村文化具有了自己的营销人才,才能更好地把农村的文化资源与市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有益活动,增强员工爱社如家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必须经常性组织领导班子和工会与员工沟通谈心,认真解决困难员工的实际问题;必须经常性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关心员工身心健康;必须经常性地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通过以上措施,来加强干部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协作互助,营造和谐的氛围,增强员工发挥团队精神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六是创新企业文化内涵,适应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始终注意提升治社理念,并不断丰富企业精神内涵,经常在辖内各网点开展以理念教育为内容的各种活动,将企业文化建设理念融进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迅速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是农村信用社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村信用社必须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不断地在抓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思想教育方面进行尝试,把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农村信用社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