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

在公司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

同志们:

 

今天的讲话主题主要是围绕改革,行政工作不再重复。

 

有人说,老谭来了不是瞎折腾吗。我们不是干得很好吗。也有人说我来了搞文化大革命。我现在和大家讲讲为什么要改革。党中央国务院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未来一系列改革的重中之重。

 

去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国企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总书记指出了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的问题,我确实是面对面感受到了。去年3月8日我在北京参加两会,向总书记汇报工作,总书记指出,我们有的国有企业主业没做好就去做房地产,去做金融,金融还违规。

 

抱残守缺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重汽同样存在。我到中国重汽后,收到上百封群众来信,做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主流还是认可的,有一些负面杂音也很正常,改革总是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

 

一、为何要改革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任何企业都无法逃避。当前,全球商用车产业整合愈演愈烈,中国汽车工业全面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改革开放40年,中国汽车行业走了两条路,乘用车走的是合资路线,重型汽车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路线。乘用车起步定位就错了,走急了,缺失高水平的动力总成技术,迎合了低价格消费水平的消费群体。

 

有一些和外国合资的企业挣了一大把钱让外国人拿去一半,挣的另一半分到了中国的股东,自主乘用车没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坐在功劳簿上,最核心的技术外国人不会给我们,他们到中国卖的车有些是国外淘汰技术。

什么是高端品牌。奔驰s、e、c三个系列,在中国只卖c系列,卖得很红火,外国人连看都不看,欧洲e系列早就不生产了,我们就是处在这样的消费阶段。

 

反而是重型汽车,我们掌控或基本掌控了核心动力总成技术,走过了欧洲四、五十年的道路,得益于我们在开放中掌控了核心技术。现在干轿车的企业大都不挣钱或者亏损,也开始进入重型卡车,因为重型卡车资源的共享比较普及。

我们这个行业,必须要做全系列商用车,别人都来蚕食我们的市场,我们光做重型汽车不行,要做全系列商用车。只有否定自我,否定我们过去的“残”和“缺”,准确把握我们的“残”和“缺”,才能准确对症下药。

这些“残”和“缺”突出体现在:

 

1、法人治理结构混乱,产权结构复杂

 

从这几次集中工作汇报就看出来了,有的是公司,有的是部,都按二级单位管理,但实际上还有从属关系。缺乏顶层设计,法人下面套事业部,事业部下面套法人,董事长作为法人代表不知道公司整体情况,无法对公司经营负全责,决策机制不健全。

董事长就是狗皮膏药,在中国违法的成本太低,国外没有人轻易愿意干法人代表,一旦出事就可能是家破人亡。公司层级过多,我听说最多的都到了六级,下面还有参股企业。国外好多公司都有好几级,但是要有信息化支持,在办公桌前就能看到各级公司在干什么。问题是我们看不到,一级级汇报上来信息全部都失真了。

 

我们在香港搞了五六个公司,不知道是什么目的。香港就是个平台,有个证券事务代表就行了。从法律层面看,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为公司带来经营风险。最近我们做了一些调整,还要进一步调整。我估计在座的也没有人能回答中国重汽到底有多少法人公司,这是很可怕的问题。

 

2、人员过多,人浮于事

 

我去了一趟一汽解放,一共21000人,包括总部、青岛解放、锡柴、大柴、车桥、变速箱和各地合资企业。按照财务口径,它们是800亿元收入,我们是659亿收入。我一听就傻了,我们的效率肯定买不过人家,成本低所以价格低,去年他们也挣了40亿元。一汽解放的人工成本比我们高一倍,无锡人均收入就20万,我们最高的研发人员人均收入才14万元。

 

截至去年底,中国重汽的用工总数是42151人,其中合同工31400人(其中济南地区21182人),外地这些公司有很大问题,大量消耗,大量流血;派遣工11133人(其中劳务用工6078人,简易外包5055人);管理人员5235人,工程技术人员4415人,营销人员1993人,一线工人1.47万人,整体结构极不合理。潍柴发动机板块1.7万人,管理人员才1000人,去年销售收入是600亿元。

 

今天我在大会上宣布,所有岗位流动一律冻结,人力资源部10天以内要报出每个单位管理岗位多少、领导干部多少、工人多少、外包多少。我给于瑞群同志今年定的一个kpi指标,就是要求把外包的1.1万人归零。我们有大量的员工能进不能出,人力资源部要把5000个管理岗位回答清楚,本科以上多少,工人转管理的多少。潍柴所有管理岗位一定是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决不允许工人转管理岗位。

 

现在提拔干部,凡是进入干部序列的,技校毕业的原则不提拔,只有极个别特别突出的会提拔。技校毕业的可以发展成高级技师、工匠。领导干部是有标准的,不能靠请客、送礼、找关系就当管理干部,这样管理就上不去。大家都埋怨工资上不去,这是根本原因。

其实想做好很简单,给每个公司和部门核定工资总额,你愿意用多少人就用多少,用的越少工资越高。劳务工的问题过去我在潍柴当厂长时也有,2000多个劳务工,各单位都有使用劳务工的权利,现在都没有了。

 

我们是周期性很强的企业,如果在好的时候不下决心把“残”和“缺”解决,一旦来一次金融危机就会完蛋。

 

3、干部职数过多,年龄结构不合理

 

没有形成梯次化的干部队伍,总体年龄偏大,而且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能上不能下,没有给年轻人留下充分的上升空间。

 

员工晋升论资排辈,这个人不容易,轮也轮着他了。有的到外面去干了很多年,回来也要提拔一下,给个专务。这次为什么提出来男的满55岁、女的满50岁自动进入内退范围,除非是特别重要、业务岗位特别需要的可以继续留下来。

 

不是说这些老同志不好,他们都曾为中国重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随着知识的老化,我们需要一批新的青年干部上来,需要一批70后、80后的干部上来接班。

 

4、考核制度形同虚设,干不好也感觉不到痛

 

我认为我们的很多政策措施,之所以执行不到位,工作成果在收入中得不到体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实行kpi,考核与企业经营目标没有紧密挂钩,工资能高不能低。考核兑现时搞平衡、大锅饭。尽管也有考核、处罚,但是考核不强势,部级干部收入基本都一样,干不好也感觉不到痛。

 

与行业相比,我们的员工收入偏低,研发人员年平均收入14.2万元,销售人员年平均收入14.4万元,一线工人年平均收入7.3万元,这是当前影响重汽集团干部、技术、营销全员积极性的最大问题。我觉得重汽每年都应该进行表彰,我昨天问刘培民一个优秀营销团队表彰多少,他说20万就不少,我说你怎么不想个100万呢。如果有20个卖10000辆车的,奖励1000万不才花2个亿吗。

 

5、集团包袱沉重,随时都有资金链风险

 

中国重汽在过去的发展扩张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不讲成本、不看效益、不注重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规模、数量和资产做文章,想办法扩大,但是是否有这个管理能力。在外面投资的企业,除了杭发以外,基本不挣钱。

 

20**年集团总部贷款总额达到181亿元,当年卷入齐鲁银行金融诈骗案,实际损失高达52亿元,对中国重汽的社会声誉和发展造成了很坏的影响。集团20**年两金占用335亿元,其中房地产占了112亿元,房地产公司一旦出现问题,集团随时都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我和房地产公司一把手杨斌同志说,房地产我们干不了,自己的地种不好去种别人的地。你要重新给我做个方案,怎么有效退出,怎么调动现有人员积极性。只要敢想我就敢给你政策,关键怎么把现有的房子卖出去,回笼变现。

 

6、主业不突出,总部人越多企业死得越快

 

中国重汽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产品规划,我认为你们产品规划部门非常弱,我有空会逐个部门给你们诊断。战略路径不清晰,产品布局不合理。目前仍存在大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还存在房地产、物业、医院、客运等大量非主营业务和企业办社会职能,占用了大量资源和精力。这些都要剥离出去,在潍柴20年前就已经改完了。

 

机关总部人越多企业就死得越快,有庙就要有神,有神就要有权。只有把这些解决了,企业才能轻松上阵,心无旁骛攻主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今年蔡东同志带着团队,集中抓产品走向一流;我集中抓改革,机制走向一流。

 

我这个人不怕死,我将骨灰盒放在潍坊不如放在济南的英雄山上,这样更出名,我既然来到重汽就做好了各种准备。

二、如何在改革中快速推进产业发展

1、客户的要求不能过夜

企业发展的主体是产品,企业的兴衰也是基于产品,必须依靠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新产品,才能不断开拓市场,获得发展。客户的需求就是枪声,客户的要求到了每个部门都不能过夜。

 

2、客户是我们共同的老板

 

决不能把“客户满意是我们的宗旨”当成一句口号,必须与日常行为统一起来,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客户,一环扣一环,营造出企业发展的正能量。

 

技术研发系统要实现产品开发,也要向精准细化的客户需求转型,前两天我给技术部门开了会,你们如果整天坐在办公楼里办公,想设计出好产品是绝对不可能的。

 

3、让混日子的人腾出位子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纵观古今中外,深谋远虑能创造事业,务实精神能成就事业,骄傲自满必然会导致事业失败。我们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事业,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大胸怀、大格局,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坚实行动。

 

登顶夺冠的征程中,我们还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永葆危机意识,永不满足、永不懈怠,永远在路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