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经验交流材料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县坚持以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积极构建“三级联动、三创提升、三类培育、三治融合”四个体系,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乡村振兴巨大合力,逐步实现农村基层治理全新面貌。
一、背景动因
(一)组织体系不扎实,任务落实呈“疲软型”。**县辖8镇3街道,基层治理工作“杂”而“乱”。“三级联动”缺少主线串联,工作呈“三”字型。基层治理任务落实不具体,工作有形无实,基层治理实际问题解决效率较低。村级治理能力欠缺,基础较弱,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治理工作迫切需要从“三”字型向“王”字型转变,进一步提高城乡基层治理水平。
(二)考评体系不健全,管理方式呈“盲乱型”。在城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考评工作逐渐淡化,渐渐发展为“重实质轻考评”形式,缺少指导方向,导致工作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基层治理中的考评标准和要求比较随意、混乱、固化、零碎,无法适应现在的城乡治理工作。在工作载体、干部管理、保障机制上管理制度模糊,无法为现代化城乡治理提供明确的方向。
(三)发展体系不牢固,培育结构呈“松散型”。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需要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目前“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较缓慢,各村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差。在基层,教育、医疗、农业方面的人才比较欠缺,对现有干部的培育力度较弱,普遍能力不足,无法支撑基层治理工作的推进。
(四)治理体系不完善,三治融合呈“模糊型”。城乡基层治理工作需建立在“三治”基层上,但“三治”工作往往混为“一治”,并无明显区分。自治上,监督机制缺位,村规民约未有效利用,群众自治习惯难养成。德治上,教育活动开展少,形式单一,无法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法治上,重视程度不高,法律服务意识淡薄。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提高基层治理效能,要持续推进“治理”向“智理”转变。伴随着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诉求不断增多,基层治理的难度愈加显现。一般方式无法满足群众需求。以“数字+”赋能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变革创新,能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强化科技赋能、运用数据手段,按照服务便利化、服务“零距离”的原则,开设“我要帮助、我要建议、通知公告、便民服务”四个数字模块,通过智能化技术,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接收群众反映问题、发布县域政策公告、提供便民政务服务,一键直达、“码”上办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治理”变“智理”。
(三)提高基层治理效能,要把提升群众福祉作为出发点。实践表明,将党建工作融入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上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会更加坚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因此,要持续探索建立“综治+”县域社会治理机制,加快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社区服务联建、行政执法联合、社会治安联控、基层平安联创”体制建设。全覆盖建成“党建+”村(社区)邻里中心,重点关注留守老人、儿童两类人群,推动建成日间照料中心、村(社区)卫生院等利民场所。完善村(社区)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食有所安、居有所乐、事有所办等功能,切实提高民生福祉。
(四)提高基层治理效能,要形成常态化的监管考评机制。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能够管根本、管长远。常态化的监管考评机制,能有效抓住村务决策、公开、监督以及村级财务支出、村委会印章管理等农村基层治理薄弱环节,能督评考察村干部、驻村干部的工作实绩,确保城乡基层治理工作落地落实,指明城乡基层治理工作方向。健全监管考评机制着力在顶层设计、建章立制上下功夫,立下长期遵循的规矩。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刚性的制度制约,才能清除滋生问题的温床;只有把务实管用的真招实策固化好、落实好,才能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