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章意为高——谈谈文章的立意问题

文章是传情达意的工具,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先决条件。没有立意文章就会失去灵魂,立意不高就不可能成为好文章。对此,古人有很多精辟的论述,比如“文以意为先,意高则文胜”、“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为卫”、“文主于意,意多乱文”,等等。可以说,有了好的立意,文章才有灵魂,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才会有依据。 

那么,何为“立意”。依自己的理解,“立意”就是指作者在构思过程中,根据想要表现的情思、景致、事物、事件等题材,确立文章要表达的主旨、要揭示的道理。通俗地说,“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串联整个句篇的主线。一篇文章,必以意串;无“意”之作,必定神情散漫、杂乱无章,只是词句的堆砌而已。 

怎样才能使文章有一个好立意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应该把握好四个关键字: 

一、“新”——跳出陈规,别开生面 

杜甫在《丹青引》一诗中这样写道。“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称赞曹霸绘画技艺高超,使失去光彩的图画重放光彩,后引喻另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在文章的立意上,同样也应有这样的追求。 

这里所谓的“新”,指的是看待问题的角度视野、提出观点见解要有新意,既可以是理论观点、社会热点、问题焦点、感情触点,也可以是基于更高站位而有新的视野、基于更新视角而有新的理解、基于更准切口而有新的发现,关键在于“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行文中,或运用逆向思维,道人之所未道;或独辟蹊径,发古今之新声,最终产生“从意中所有,从语中所无”的效果。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想法但未能表达出来,让你给写出来了,这就是新颖。 

比如,有位厅级干部关于年终总结写了一篇题为《秕子避之》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 

一年一度,无论是“丰园”还是“荒园”,是“饱粒”还是“秕子”,都要写出一份总结来。无论过程如何,“饱粒”的“总结”自是“好写”,而“秕子”的“总结”就会成为“问题”。接着又写道:秕子,要有“秕子心态”,看到自己的不足,自身的弱项、短板,甚至是漏洞,成长为饱粒的潜力、空间,知“秕”而后“饱”,找到向饱粒跃迁的方法和路径;饱粒,也要有“秕子心态”,不仅要防止骄傲自满、由“饱”而“秕”,而且要“饱”之又“饱”,永葆饱粒本色。 

这篇文章从“饱粒”和“秕子”这种自然现象出发,以此为引子,巧妙阐述了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立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使人读后印象深刻、深受启发。 

二、“高”——登高望远,拨云见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唐初虞世南名作《蝉》一诗中的名句,其意是指“居高”而自能致远。拿到文章立意中来,“高”并非是唱高调、喊口号、讲大话,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去认识具体的事物,把主题提到一定的高度并赋予其更深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骞有这样一个观点:“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这就启发我们,在文章的立意中,要站在政治哲学、历史人文的高度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善于从小事细节中探寻蕴含其背后的哲理和道理,绝不能就事论事、见子打子。 

比如,当代文学家矛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就是通过对白杨“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顽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等特点的描述,以此礼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还有一位领导干部在题为《你们,远航高飞;我将,原路返回》的离任讲话中这样写道: 

告别之际,脑海里泛起的,都是那些真正刻骨铭心的事。人的一生,所谓的刻骨铭心,一般两种,一曰爱情,二曰生死。爱情之所以刻骨铭心,缘于你与人性的反抗,或者叫你与你自己的反抗,在随性而为、纵情而作与纲常法度之间你来回挣扎,世上的抗争,唯自己与自己的抗争最是摄人心魄,足以取人性命。而生死之所以刻骨铭心,则是因为你与天地反抗,总想活着,不想死去,但又不得不死去,在巨大的悲观面前,所有的抗争就显出了奇特的悲壮。弘一法师最后留下的“悲欣交集”就是因为直抵生命的本质和真相,让多少人恸哭流涕。所以,真正的刻骨铭心,往往都与反抗相关。这两年工作中,为什么让我们刻骨铭心,就因为我们一直处于一种抗争的过程当中,我们与困难抗争,与问题抗争,与压力抗争,与天气抗争,与环境抗争,与时间抗争,与不良现象抗争,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常讲的奋斗…… 

这段话饱含真情、满怀深情,用走心暖心的话语,阐述了与同事的不舍之情,字句之间充盈着一股“真气”,使人深受触动,为之感伤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