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过“材料关” 先正“材料观”
对机关新人来说,写材料是必须过的一道关。所谓“过关”,倒不一定要成为笔杆子,起码要熟练掌握常用材料、法定公文的写法,而且写出来的材料要有较高的采用率、通过率。
我体会,过好写材料这道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材料观”。为什么。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指南。不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写作态度就端正不了,写作活动就会方向跑偏、动力不足,在写作之路上走不快也走不远。
那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材料观呢。我认为,关键是培养“材料自觉”“材料自信”“材料担当”。
第一,培养“材料自觉”,把愿写材料作为入行之基
所谓“材料自觉”,就是自觉自愿地写材料,无需扬鞭自奋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太不容易了。
多数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是进了单位以后才开始看材料、写材料,对写材料原本就有兴趣的人并不多。那些同批入行的干部,特别是新招录人员,一开始写作水平都差不多,可以说是半斤八两,但三五年过后,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差异——是写作水平上的差异,也是业务水平上的差异。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都是“零起点”,为什么会出现明显差异呢。对写材料的认识是根本原因,认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水平。所以,要改变人生的高度,首先要增加认识的深度、端正工作的态度。
假如你是一名机关新进人员,报到上班后第n天,领导让你写个材料,你会怎么做。无外乎3个选择:接受、拒绝、推托。作为新人,恐怕没有拒绝的胆量,推托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理由,一般只能选择接受。
接受又有3种具体情形:
第一种:愉快地接受。心里想:“领导是在考验我,也是在培养我,我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表现,争取一炮打响、一鸣惊人。”有这种想法的,叫做“得写”。
第二种:平和地接受。心里想:“我是新人、是下属,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领导让干啥咱就干啥。”这叫“让写”。
第三种:痛苦地接受。心里想:“新鸡入笼,难免挨叮,哪里都会欺生。新人就是命苦,别人不愿干的活让我干。”尽管心不甘情不愿,也只能接受,这叫“挨写”。
从第一次接受写材料的任务开始,“分水岭”就出现了。持第一种心态的人,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化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坚持下去,就会一步步渐入佳境。持第二种心态的人,属于机械执行,往往满足于按时完成任务,长此以往,进步是有的,但成长性不会太强。持第三种心态的人,对写材料不会上心,写一次材料就如同上一次刑,能挺过去就不错了,别指望他能交出什么好东西。
近代著名记者邹韬奋把自觉心比喻为进步之母。确实,一个人是不是有“材料自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她)在写材料方面是不是有潜力、有前途。
那么,“材料自觉”从哪里来,或者说怎样才能培养出来呢。
我认为,兴趣是自觉性的种子,认识是培养基,责任心是生根水。兴趣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后天培养。培养兴趣要靠认识,认识到位了,兴趣就会水涨船高。写材料不仅是机关新人的“必修课”、管理岗位的“基本功”,更是谋划推动工作的“金刚钻”、获得领导赏识的“敲门砖”、走向更高平台的“通行证”。在体制内工作,无论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在哪一个岗位哪一个层级,几乎都离不开写材料,只不过所写材料的内容、多少、大小、难易以及动手的程度有所区别而已。当你认识到了写材料的作用和好处,享受到了写材料的收获和乐趣,就会不断增强思想认同、感情认同、价值认同,自觉性就会逐步增强并稳定下来。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材料担当,“担”的是任务更是责任,“当”的是单位的写手更是事业的推手。面对写材料的任务,主动请缨者有之,畏惧退缩者有之;勇挑重担者有之,拈轻怕重有之;呕心沥血者有之,抄袭勾兑者有之;一丝不苟者有之,应付了事者有之。不同的行为,体现了不同的态度、品格和境界,也决定了不同的水平、贡献和前程。
敢不敢担当,既要看能力,更要看勇气。很多时候,我们有多大劲使多大劲是不够的,还要敢于超负荷,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一直生活在心理舒适区,不去尝试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人就没有办法进步了。
总之,“三观”不正,难成大器。我所说的“材料自觉”“材料自信”“材料担当”,可以说是材料界的“三观”。把这三种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有可能在材料界过关斩将,闯出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