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发言稿.加快培养产业急需的技能(精)

全省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发言材料服务经济发展提升就业质量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苏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二年四月日)

近年来,我市坚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保证了我市经济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继续又好又快地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7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3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我市各级政府在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同时,将就业这一根本性的民生事项同步规划,把培养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纳入产业发展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导向,以实现素质就业、稳定就业、充分就业为根本,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及技能人才培养政策。自“十一五”以来,我市每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40万人左右,其中技能培训10万人左右。2012年末,我市技能人才队伍结构高级、中级、初级比例关系为28:48:24,与优化产业结构同步优化了就业结构。2011年末,我市社会登记失业率为3.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2%。

一、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新成长劳动力素质就业

我市在近年产业调整及转型升级中,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企业逐步向其他地区转移,而通信设备、计算机、电气机械、纺织、化工、通用设备制造业六大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去年,我市六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19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1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8.1%。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特别是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高素

质技能人才短缺较为严重。针对这一新情况,我市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情况调查分析和预测,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技能人才,通过实行素质就业,有效地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1.发挥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优势,保持毕业生高就业率。我市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相适应,进一步规范技工院校管理,全面提高技工院校办学条件,加快调整和优化技工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专业设置,配备先进实习设备,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我市技工院校2011年度共招收新生10800多人,当年应届技工院校毕业生为9544人,就业率保持在99.5%以上。与此同时,我市146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补充作用。

2.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模式,进行供需双方紧密对接。为使我市培养的技能人才能适合产业需求,顺利实现就业,我市技工院校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企业教学咨询官”聘请制(把具有丰富实

践、管理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聘请到技工院校担任教学咨询官,参与学校教学,指导院校专业建设)、“企业导师制”(借助导师的经验帮助学生缩短思想和技能的“成熟期”,使学生尽快提高实践技能,适应工作岗位)、“企业教学督导员制”(进一步利用企业优势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对促进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规范化,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及教师进企业研修制度(建立技工院校教师进企业参加实践研修制度,规定技工院校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40天进入企业研修,列入年度考核)。

成功举办了“中国苏州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博览会”,部分技工院校与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目前全市技工院校超过70%的专业与企业建立了紧密型校企业合作关系,技工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逐年递增。“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计划,培养产业急需的青年高技能人才10000名,对培养青年高技能人才的院校按每人2000元标准予以补贴。

3.开展在校大学生技能储备行动,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组织开展了“培训促就业——大学毕业生技能储备行动”,推出电子商务师、动

画绘制员、集成电路设计员等近40个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灰领”职业课程,对参训大学生给予相应的资助,较好地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也为产业发展储备了技能人才。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实行城乡职业培训普惠制,城乡劳动力均等享有免费职业培训。我市将城镇劳动力职业培训优惠政策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普惠制。每年确定并向社会发布40-50个职业(工种)为年度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紧缺职业(工种),加强与专业培训机构、院校、企业联系,整合社会资源,采用“社

会定点机构培训、企业岗位培训、企业委托培训”等三种模式,对城乡登记失业人员、外来农村务工劳动力等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免费技能培训。全市对城乡职业培训普惠制共投入4000多万元,已建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54个。

3.完善城乡一体职业培训体系,城乡劳动力均等享有公共就业服务。我市根据“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服务就业、择优选择、招标定点”的原则,建立了以市及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为龙头,各乡镇(街道)成教中心和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为基础,社会办学机构和用人单位为补充的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培训—考核—就业”相协调的运行机制,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建立覆盖全市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农村劳动力、社会人员等各类人群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为劳动者持证就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技能鉴定认证服务。下一步,我市将以这次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为动力,以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战略目标,把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创业、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更加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制度,6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积极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均等化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苏州经济稳定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的贡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