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讲稿[五篇范例]

凯恩斯主义

keynesim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产物,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说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作为既定的前提,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证明这两种假设都是不符合现实的。凯恩斯提出,资本主义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使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因而国家有必要采取干预经济的一系列政策,这样就可以使资本主义解决“失业”,仍是“理想的社会”。他维持了传统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颂扬,也为垄断资本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说明资本主义通常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他主张由国家实行旨在刺激总需求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达到充分就业,缓解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50~60年代,在对凯恩斯理论长期化、动态化过程中,形成了解释、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两大派别:以p.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j.v.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其中,希克斯和汉森创立了is-lm分析模型以研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索洛等人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学派提出新剑桥学派增长模型,萨缪尔森和索洛借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通货膨胀,希克斯、萨缪尔森等人对劳动供给和需求曲线的解释等。在60~70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7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的原有理论难以进行解释和提出相应政策,并受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等的严重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