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推进金融综合改革发展实体经济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小编推荐]

在全市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改革发展

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和全省农房改造建设、中心镇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结合温州实际,动员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为根本方法,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全面加快温州转型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是温州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温州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总体上处于全国和全省相对领先的水平,区位、海洋、生态、营销网络、民间资本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体现,温州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要清醒地看到温州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直接的表现就是近年来温州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全省考核中发展指标、水平指标、民生指标排名都是靠后的。温州发展相对缓慢的直接原因是投入不足,“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基本上33%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和民生的改善。

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环境不好。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也表现为硬环境、软环境和形象环境。方方面面的环境都要依托于城市平台这个大环境。现代经济是城市经济,现代社会是城市社会,现代政府是城市政府,现代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城市竞争。城市作为现代产业、经济、社会的一个载体平台,具有与农耕文明截然不同的集聚规模效应。所以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化的发展提升过程。没有城市化的发展,就很难有现代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转型发展。只有城市让人一见钟情,才能集聚流动的高端要素、吸引各种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让人日久生情、凝心聚力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而我们恰恰就在城市化这方面滞后了。

目前我市的农业仅占gdp的3%,即非农产业占97%。我市城市化率为60.7%(这个数据是将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的农村人口包括外来农民工都统计为城镇人口),而户籍人口中非农人口仅占21.5%,两者相差近40个百分点,即现有统计的城镇人口中包括了大量农村户籍人口,这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他们即使住在城里,也是住在城中村、城边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化为真正的市民。这几组数据说明,从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我们的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同时我们的城市化也是不彻底的半城市化,与省内其他同类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其表现就更为明显。(1)中心城市能级不高。温州是全省人口第一大市,是浙江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但城

市建成区面积杭州是437平方公里、宁波是242平方公里、温州仅为174平方公里,中心城市集聚的人口,杭州是412万人、宁波是207万人、温州只有140万人。中心城市框架没有拉开,功能不完善不配套,生活成本高,环境脏乱差,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2)村镇离散度大。现在温州虽然形成了大都市的雏形,但这艘航空母舰是由小舢板拼凑而成的,整个都市区基本上就是绵延繁乱的村镇带,现在全市有262个乡镇5407个行政村,村镇数量过多、规模偏小、建设档次很低、布局不合理,不可能形成现代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城市化过渡性地域大量存在。中心城市大量的城边村、城中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集镇,呈现出“似城非城”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的城乡面貌,最好的地方像欧洲,最差的地方像非洲。(4)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背离。虽然我市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但90%以上还是“离乡不离土”,有非农的生产方式,但户籍身份还是农民,生活方式还处在农村层面。

过去温州模式是在没有资源、没有国家投资的极端困难情况下,靠温州人的勤劳聪明,靠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发展起来,是被逼出来的。而现在由于城市化不足,致使城市的规模、档次、品位上不去,加上近年来我们城市供地不足,房价奇高,失去了对人才和资金的吸引力,本地的人才和资金是被逼出去的。因为资本和人都是流动的、都是逐利的,哪里环境好、哪里能赚钱就

往哪里集聚。现在6000亿元温州民间资本像幽灵一样在全国各地游荡,温州的转型发展就失去了投资项目支撑。同时又由于城市化的不足,使得服务业发展缺乏载体基础,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严重影响经济转型升级。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体验型消费的需求提升,环境不好、服务业不足也影响了民生改善。

城市化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机制制约。温州市场经济起步早,市场微观层面的体制机制比较灵活,这是温州过去发展的最大优势。但是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没有及时跟上来,公共制度供给不足是现阶段温州发展的根本制约。这些制度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方方面面,今年市委市政府已经在市区财政体制、国资和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有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从总的发展进程看,目前对温州发展制约最大的还是城乡二元的制度障碍。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产权、户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将农民束缚在农村,生产要素没能真正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起来,而是固化沉淀在农村动弹不得,导致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小而散的乡镇布局,使各个乡镇都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垄断资源,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造成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财富的巨大浪费,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对周围农村的组织协调作用也难以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战略节点

支撑。

所以,我们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打造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强化投入,推进转型发展。

二、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必须围绕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这一目标,紧紧抓住国务院启动第二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这一重大契机,创新思路、大胆实践,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中心镇建设为平台,以农房改造为切入点,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动转型发展,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等“1+12”文件,因为综合改革不可能单项突进,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乡镇撤扩并为突破口,切实推进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构建“1650”网络型组团式的城镇体系。大区域必须要有大都市,因为规模越大、功能越强、小众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对高端人才的集聚能力就越强,对产业的创新推动能力就越强。要围绕建设温州大都市区构架,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

1、构建“1650”大都市区城镇体系新格局。就是建设1个主中心,把以大罗山为中心,包括鹿城、龙湾、瓯海、瓯江口加洞头、瓯北包括上塘在内的区域,建设成为人口、要素、经济、产业等各方面最高度集聚的大都市核心区;建设6个副中心,在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沿海地区建设4个大城市,在罗阳、大峃等中西部山区建设2个生态型中等城市,形成大都市副中心;建设50个区域性中心镇,在全市建设50个左右集聚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中心镇,并最终发展成为小城市。

2、实施乡镇撤扩并。在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区,实施撤乡镇建街道,规划建设若干个区镇合

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大都市功能区,每个功能区30-50平方公里,最小也不能小于20平方公里,功能区实行管委会领导体制,下设若干个街道;同时各县(市、区)全面实施乡镇撤扩并,建设若干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镇。各地要按照这样的要求,积极有序稳妥推进,确保明年上半年完成乡镇撤扩并。

3、扎实推进扩权强镇。按照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高配”为主要内容,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中心镇管理和发展能力,做大做强中心镇。

(二)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切实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向城镇集聚。“三分三改”,就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实行“三分三改”,目

的是促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流转,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新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实行“三分三改”,是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核心,是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对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全力以赴加以推进。

1、政经分开。指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企业,其收益属于村民成员所有;而村“两委”是社会政治组织,其运行成本应该参照城镇社区基层组织由公共财政来承担。现在农村的行政组织和经济组织政经合一,用集体经济来支付社会行政管理费用,这对农民是有失公平的;用行政权力来经营村级集体经济资产,也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的争权夺利行为、以及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要强化机制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增强协作意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各方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要把农户转换率、农房改造率等指标列入党政班子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统筹城乡改革、农房改造建设和中心镇建设作为“互看互学”、“互学互比”活动的重点项目,组织各方面的监督检查力量,形成责任制考核、现场比看、专题督查、公开通报、“两代表一委员”监督的督查考核机制。同时要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农房改造中涉及的税收要减免,各种规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绝对不能搞“搭车收费”。

(三)要营造浓厚氛围。要把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系列政策举措列入党校对各级干部的培训内容,全面开展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各级干部的运用操作能力。要切实加大政策和工作的普及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先进典型与成功经验,努力营造浓厚的改革发展氛围。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强化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自愿、积极地投身到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去。

同志们,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事关温州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未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温州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始终保持抓改革、担大任、干大事的强烈意识,以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一往无前的发展气魄、克难攻坚的工作力度,全力抓好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为推动转型发展、再创温州辉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