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本地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近年来,民营经济经营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偏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与沿海及周边先进地区的差距偏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解决这些矛盾,将会阻碍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创业意识不强。受以往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一些民营企业主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冒险精神不够,创业动力不足,小富即安,不求进取。
(二)发展环境不优,支持力度不够。一是落实政策难度大;二是政策稳定性不够;三是政策及制度的透明度不够;四是政策与市外其他地区比较没有特色,导致某些政策执行起来变形或走样;五是某些政策客观上对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考虑较少,甚至还存在某种歧视,没有给予与本地民营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造成“外地来的是爷、本地的是孙子”的状况。本地民营企业希望在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与外地投资商在本市所办的民营企业有一样的平等待遇,创造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三)起点较低,人员素质不高。民营企业鉴于自身特点,大多数具有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起步水平较低,原始积累不足,低水平重复投资较为普遍;二是投资盲目性较大、追求目标短期化;三是发展缺乏长期战略和长远眼光,企业往往呈现快速膨胀和快速衰退的现象;四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储备上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存在“三缺”,即“缺管理人才、缺技术人才、缺营销人才”。
(四)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严重。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优质企业偏少。对于管理不规范、风险不确定、经营状况一般的民营企业,金融部门无法从容放贷,由此形成了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境地。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信息披露、统计、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自身盈利水平可能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企业统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无法保证,给银行贷款带来了难度和潜在风险。
(五)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产品偏少。民营经济选择的多为技术门槛和管理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除少数企业外,多选择技术要求不高且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这样,一方面,本地民营经济的技术水平总体上低于发达地区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长期固定的具有高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导致民营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少、大路货产品多,名优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资源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粗放型产品多。民营企业同行业之间为抢夺市场,往往展开恶性竞争,导致特色产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品牌不响。
(六)管理方式落后,做大做强困难。私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以业主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家庭、家族式管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其产权制度具有明显的家族化倾向。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在创业初期也许是可行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已走出原始创业阶段,这种家族式的管理已显得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四)畅通融资渠道,多方面弥补民营企业资金不足问题。一是通过银行贷款、企业相互拆借、吸收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补足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促其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二是将企业融资与信用建设结合起来,对信用好的企业,主动为其提供资金,扶持其发展状大;对信用差的企业,加以限制,促其诚实守信,规范发展。
(五)实施商标发展战略,打造品牌产品和名牌企业。鼓励早、支持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注册商标,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在申请注册、商标设计、商标等方面给予帮助和引导,创出自己的品牌产品,扩大企业社会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六)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一是降低准入门槛,在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等方面予以放宽,方便民营企业快速入市。二是减免税费,对新开办或经营初期的民营企业,在税收和行政性收费上给予照顾,做到“放水养鱼”,扶持其发展状大。三是减少检查,避免各部门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给民营企业带来的不便。四是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三乱”行为,减轻民营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