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演讲稿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二十五岁的眼睛看三十年的变化》。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在这三十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而我也在这二十五年的成长里切身感受着这些变化。

看着手中淡淡

泛黄的老照片,笑容依旧灿烂,思绪似乎又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是我刚踏入校门时的情景,爸爸骑着凤凰牌自行车载着我到学校门口,我背着新书包兴冲冲地跑进教室。记得那时的教学楼是木头质地,走上去还会咯吱咯吱地响,破旧的课座椅上写满乱七八糟的字,唯有一条“三八”线清晰可见。在我念到三年级的时候,咯吱响的教学楼被拆除重新建设。当我第一次踏入崭新的教学楼时,兴奋的心情难以掩饰,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稳固的课桌椅,还有黑板上方挂着的那面钟,时刻提醒着我们时间的宝贵。从小学起我们就背负着升学的压力,从初考到中考再到高考……总有做不完的练习题、考不完的试,六年的小学生活我放弃了太多的兴趣爱好,周末不是为了上兴趣小组早早地到学校学习,而是为了提高语文或是数学成绩而被迫到学校补习,目的只是为了能够考上重点中学。好容易挨过了这一关,顺利进入重点中学,正当我还在为之兴奋的时候,却得知,从我下一届开始加强素质教育,学校开始注重学生们的兴趣发展,减少了课作业,取消了初考,小学生毕业可以就近入学。而二十年后的今天,小学生的课作业都是在课堂完成,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取代了沉重的课作业,更取代了升学的压力,家长和学校都在努力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上了中学,为了初考和高考努力的我们,更不能放松警惕。那栋隐约可见大字标语的苏式危楼,见证了我六年的中学生活。记得那时,妈妈时常回忆起他们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历史原因,他们高中毕业便下乡插队支教了,当时上大学完全靠推荐,只有根正苗红的工农子弟才有可能被推荐上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妈妈由于家里的原因,没有如愿考上大学,这便成了她一辈子的遗憾。所以,时代变迁,有了这么好的读书环境,妈妈总是希望我能圆她的大学梦。父辈们有多少像我妈妈这样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到孩子们的身上呢。妈妈那时的高考录取比例大概为29:1,到我参加高考时,录取比例已经达到3:1,而今天,2008年的录取比例基本是2:1了,高校的扩招圆了多少家长与学生的大学梦。同时,从我那届高考开始实行了网上录取,更加凸显公开、公平、公正。如今,中学开始新的课程改革,这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科的设置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更加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们不仅能努力进入大学升造,更能自觉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乘风破浪终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想这句话,恰好可以表达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改革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再看看生活的变化,小时候看的连环画已经被现代的dvd和精装漫画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冰淇淋占据了我的眼球;家里14寸的黑白电视早已经换成了29寸的大彩电,电视里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几十个频道让你目不暇接;宝马、保时捷这些曾经只在电视里出现的名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周围;电脑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

三十年中,我们举国欢庆盼来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成功发射神

五、神六载人飞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骄傲。三十年后,我们群策群力迎来了北京承办奥运会;在汶川遭遇8级大地震时全国上下表现出了无比的坚强与团结,共度难关成为全国人民一起努力的方向。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我们有压不垮的中华脊梁,有震不散的民族凝聚力。

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让华夏儿女迎来了思想的解放。“部分人先富起来”让中国经济大胆地插上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二十五岁的我感受着祖国这三十年的进步,我看到了祖国欣欣向荣地蓬勃发展,看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自信自尊的一面。我坚信,未来的中国会更加有活力,更加强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畅谈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我想,在我引用那些枯燥的对比的数字前,不妨先把我们的眼光放到身边,从自己的视角看看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变。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深有感触,而在我的眼里,从苍白的色彩到斑斓的世界,这就是我对这三十年最深刻的认识,这种改变不光是物质上的,更多的也体现在我们的观念上、思想上、精神上。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每天的生活通常是这样开始的,早上,我们从越来越多的高耸的摩天大楼间穿过,走过大片的城市绿化带和美丽的街心花园,在那里通常会有一群精神矍铄的老人们打着拳,跳着舞;我们会在繁忙的路口等候着一辆辆疾驰的轿车驶过我们的身旁,又或者你本身就是个有车族,正一边开车一边听着车载音乐赶着去上班;有时你会掏出手机,和朋友们说说话,看看短信息,或者带上mp3,坐在空调大巴里静静的听着流行的音乐;接下来,你会在办公室里忙碌着,在电脑前敲敲打打,和远在外地的朋友通过互联网传递着信息、文件,而办公室里的那些传真机,复印机,扫描仪,这些东西对于你来说也许就象使用筷子一样熟练;下了班以后你也许会和家人一起在某个生意火暴的酒店门前排着队等着享受美食,又或者你会赶着去健健身,打打球;晚上回到家里,你还有精力的话通常是在几十个电视频道里找寻满意的电视剧来打发时光。到了周末了,和朋友们一起去郊外看看风景,在电影院里看一部惊险刺激的好莱坞大片,在繁华的商业街逛逛,到酒吧去听听歌,这一切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都是再简单正常普通不过的生活。而相信在三十年前,这种生

活恐怕我们只有在电视里看到国外发达国家才会有的。

这就是变化。那么实在,又那么细微,以至于我们大家很多时候都很淡然,仿佛我们从来就是这样过的。其实,这一切都因为一个词:改革开放。今天说起这个词,大家好象都略感陈旧了,而在三十年前,正是这样一个英明的决定,才带给我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代末的中国,刚刚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磨难,满目创痍,百废待新,而世界局势又是日新月异,中国往何处去。10亿国人内心的呐喊就象春天的惊雷,划开了混沌的夜幕。改革。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尤其是邓小平同志英明的理论思想指导下,高举起事实求是,勇于创新的大旗,全国人民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奋图强,艰苦努力,终于才换来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大环境变了,小天地自然也随着改变。就拿我所工作的武汉图书馆来说吧,三十年前的武汉图书馆,蜗居在南京路86号,已经整整20年了,那座建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的银行大楼虽然依然巍峨耸立,但是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对一个现代化图书馆的更高需求。2000年12月,投资1.5亿、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武汉图书馆新馆落成启用。我馆的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馆舍建筑面积从6163平方米增至3.2万平方米,增长了435%。阅览座席从404个增至1395个,增长了179%,年度财政补助经费从191.2万元增至1037万元。增长了442%,年新增藏量购置费由101万元增至256万元,增长了154%,网络化设施从无到有,从只有几台pc机服务器升级到拥有两台ibm小型机和各种高配置服务器,自动化的软、硬件在国

内同等图书馆中处于领先水平。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带动了多项业务集成系统的应用。为我馆向数字图书馆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馆还根据读者的需求和经费能力,不断调整馆藏结构,在保留重点藏书的同时,大力提高电子文献的入藏比例。注重网络虚拟资源建设。形成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有机结合的馆藏体系。引进、购置了近1o种大型数据库及2万余件电子文献、视听文献,自建数据库14种,开展网上资源收集加工整合,形成地方专题信息数据库9个,热门专题信息6种。自行开发的网上资源导航库,收有网址3000余个。并提供用户互动参与。

在图书馆的远景规划蓝图中,清晰的写着这样的话。到2010年,我馆将建成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服务体系,以适应武汉在迈向现代化城市过程中的文化和信息需求,最终建成环境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化图书馆。多么实际的目标,多么美好的前景,又是多么紧迫的时间啊。时不待我。只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齐心协力,才能将如此美好的前景变为现实。

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求不断增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腐朽的精神污染也逐渐加深。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来完善。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说起来,我应该是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我是77年出生的,典型的70后,而中国的改革大业正是在78年正式启动的,

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随着改革的步伐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亲眼目睹了生活的巨变,思想理论的更替和观念的转换。我们这一代人,不再总想着吃大锅饭,不再安于现状,不再墨受陈规。我们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我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创业理想,有更加自由民主的思想。我们有憧憬,也愿意脚踏实地工作,我们不怕竞争,我们也渴望被认同,如果说改革开放不光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奇迹,那它也同时造就了我们这样一大批21世纪的新型人才。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当年的懵懂小孩现在也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但是每当回想起这三十年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又都是那么的清晰和鲜活,好象离我那么近,就象昨天才发生的一样。对一个人来说,三十年就象是沧海桑田,可对于漫长的历史来说,三十年又只是弹指一挥间。我们曾经经历过历史,而我们现在将要创造历史,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聪明才智,推动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生活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演讲稿老照片,留住的只是过去

老师,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老照片,留住的只是过去》。

当我们仰望苍穹,寻找“神七”的轨迹时;当我们感叹北京奥运的惊美收场时;当我们看到中国日益赢得国际尊重时,做为一名中国小公民,父母和老师告诉我们,有个人我们不能忘;当我们从容抗击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时,当我们众志成城面对世间罕见的汶川大地震时,父母和老师告诉我们,有个人我们不敢忘。

父母和老师告诉我们的,我们可能一时还体会不到。但读六年级的我从日日学习的书本中读懂了我们应该记住哪个人。每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屋里醒来,享用父母准备好的早点,哼着喜欢的歌曲,背着书包上学去;我们坐在宽敞的教室上课,在宽阔的操场上玩游戏,在多媒体教室观看影像;学习了一天的功课,我们回到温暖舒适的家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用晚餐。这是多么愝意啊。我常常沉浸于这样的幸福和喜悦中。同时,我也深深地知道我们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

那一天突然很想去看看父母的相册,很想知道在如我一样花开的季节里,父母是否也如我一般生活得安逸而幸福。妈妈的相片更完整些,相册好几大本了,见证了妈妈的成长,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妈妈,从模糊的黑白看到鲜明的彩色,我1

看到了一个我不曾了解的世界。在一张全家福的照片上,我看到了爷爷奶奶的衣服上打着明显的补丁,看到了舅舅宽大的中山装足以把整个人罩进去,也看到了妈妈的衣服过窄了。更看到了相片背景的那座现在已经倒塌了的老宅,相片上写满了贫穷和寒酸。

我没有勇气再往下看,我怕自己承受不了来自于这份舒适与贫困的强烈冲击。

以后的日子里,在和妈妈的交谈中,在老师的授课中,在每日新闻中。我知道了,是他——是中国共产党,30年的英明决策,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兼程,换来了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安康,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崛起,铸就了一条东方巨龙不坠的腾飞。而我们,即将挑起大梁,续写改革开放的灿烂篇章。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演讲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三十年辉煌铸就,信仰托起腾飞的龙。

历史资料与父辈的只言片语在我脑海中留下三十年前的镜头,印象中它有萧疏的背景,十年动荡的阴霾才被稍稍拨开,满目创痍的中华大地在艰难的回复生机;印象中它有颓唐的景色,画面中依稀可见疲惫不堪的人民静静的舔舐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伤口;印象中它有破败的外观,恍如南柯一梦般的中国无可奈何的呆看着世界的日新月异。

千百年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被这一个屈辱的瞬间所深深刺痛,东方巨龙的尊严在这一刻觉醒,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的序幕缓缓拉开。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起。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宣传奥运理念,让2008北京奥运真正做到”绿色奥运”。这是每一个见证改革开放的人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当代中学生的一种思想境界和追求。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纪念过去是为了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作为倍受争论的90后、更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借这次奥运会的契机,认真学习奥运精神,并把他带到社会生活中去,把改革开放继续下去,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努力奋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为自己打气,北京加油,中国加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