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重于育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钱颖一
在汉语中,“人才”是一个词。但“人”与“才”并非一回事,“育人”与“育才”也并非一回事。
在我看来,“才”,关注的是三力: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人”,强调的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度量“才”的词是成绩、成功、成就;形容“人”的词则是自由、快乐、幸福。
中华文化的传统,从来都重视“做人”。“四书”中《大学》开头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目的是人,是人的善与道德。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取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是做君子的条件,也是讲做人。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落后,所以要科学救国、技术救国、实业救国,教育重心转向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调“育才”开始压倒“育人”。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人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动力,“育才”随之变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
但是到了今天,“育人”应该比“育才”更重要。人的教育应该包括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对于科学而言的。科学告诉你什么是真理,人文告诉你说真话的价值。学者龙应台曾这样解读人文:文学使你看见可能更真实的世界;哲学使你有了走出思想迷宫的可能;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学让你“看见”,哲学让你“定位”,历史让你“连接”,这些都是人文的价值。
人格养成是育人的基础。对人格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人格底线。说话有底线,讲真话;做事有底线,有原则;做人有底线,有良知。有学者曾经批评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学过很多知识,善于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传统的弊端,但缺乏人格底线。大学中聚集了很多有才的人,如果人格高尚,他们的正面作用会很大;反之,负面影响也会不小。
人生既有对发展的梦想,更有对意义的探索。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进入大学,就应该反省人生,思考人生的起步。反省人生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同学们应该把自己的个性发展放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同学们有很多梦想,可能大多是关于如何成才的。但是,我更希望你们思考人之为人的要义,思考人文、人格、人生,思考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我向你们提出的要求是: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
第二篇:钱颖一院长在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人”重于“才”20140902钱颖一院长在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人”重于“才”
2014-09-0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新生们: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学院都在这里欢迎新同学,祝贺同学们在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之后,进入你们梦想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今年正值清华经管建院30周年,你们在此时成为了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实属幸运。
清华经管学院建院于1984年。它的前身是1979年建立的经济管理工程系,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清华在1926年建立的经济学系,这是那年清华首批建立的17个系之一。当时清华还不是大学,叫做“清华学校”。在此之前的一年1925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史称“一级”。作为一所大学,清华在中国的起步并不很早。
这是我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之后连续第八年致辞本科新生。我在每年本科生开学典礼讲话中都有一个主题。在2012年开学典礼中,我讲的是知识的“有用与无用”,是讲“学什么”。针对时下短期功利主义盛行,我告诫同学们不要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眼光,很多短期无用的知识在长期是有用的。在201
3年开学典礼中,我讲的是“学好与好学”,是讲“如何学”。我特别强调
能力培养,劝说同学们要从中学时期的“学好”转变到大学时期的“好学”,并提供了“好学”能力的五个要素,就是“好奇”、“好问”、“好读”、“好思”、“好言”。
“知识”和“能力”是关于如何“育才”的两大基本要素。但是大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吗。我认为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不是“人才”,而是“人”与“才”,而且不是讲“人才”的培养,而是讲“人”的培养,讲人的“价值”。“价值”、“能力”、“知识”的整体构成了我们学院“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
在中文中,“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讲的也是“才”。像清华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还特别强调“拔尖创新人才”,讲的还是“才”。所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讲的仍然是“才”。
现在有必要把“人”与“才”拆开来看。“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humanbeing。我们使用的“人才”一词,确切地说,是指“人中之才”。而“人中之才”不同于“有才之人”。“人中之才”强调的是“才”,关注的是“三力”: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而“有才之人”强调的是“人”,人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度量“才”的词是“成绩”、“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词则是“自由”、“快乐”、“幸福”。
我们学院汇集了清华乃至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今天同学们能坐在这里,本身就说明了你们都是才子。“育才”当然是我们学院的责任,我曾讲过很多有关“育才”和“成才”的道理和方法。然而,今年我们在总结学院建院三十年的三条重要教育理念时,第一条是“育人”重于“育才”。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说的。从被教育者角度看,则是“成人”重于“成才”。这里都是讲“人”重于“才”。
“人”重于“才”确实是我们学院的传统。我们学院首任院长朱镕基在2011年4月回学院时,就在这个报告厅中——当时我在他的旁边——对经管学院的学生们说:“做人”比“做官”、“做企业家”更重要,就是讲“人”比“才”更重要。在2001年6月在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就是你们刚刚参加大学开学典礼的地方——朱院长在“离任演讲”中说,“为人比为学还要重要”。1992年清华电机系建系六十年,朱镕基作为系友致信,引述他上学时的系主任章名涛的话,强调学生要先学“为人”,再学“为学”。三次讲话,都是讲“人”重于“才”。
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尽人皆知。但是它的出处和原始用意,却非每一个人都清楚了。它是出自一篇整整一百年前教清华学子“做人”的演讲。1914年,清华建校刚三年。梁启超到清华演讲,题目是“君子”,对应的英文是gentlemen。梁启超以“君子”寄语清华学子,强调的是做人:清华学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后才是做才子。在演讲中,他引用了《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的是做君子的条件。他还引用王阳明的话,“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说明“做人”比“做事”更难。正是由于此篇演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成为了清华的校训。虽然我们把这个校训常挂在嘴边,却容易忽略这是一篇教导清华学子“做人”、“做君子”的文章。
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国教育的传统,从来都是重视“做人”的传统。“四书”中《大学》开头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几乎每一个中国教育者都常引述的一句话,讲的是大学的目的是人,是人的道德,是人的善。中国文化中的做人是非宗教的,这是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
但是这个重“人”的传统后来发生了变化,使得重“才”逐渐压倒重
“人”。直接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了。落后就挨打,因为西方有枪炮,西方有科学技术。所以我们要科学救国,技术救国、实业救国。因此教育就转向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向对“才”的培养。不仅在中国,在所有落后国家实现追赶中,都是一样的。
不过这种由“人”向“才”的转向在中国近年来走向极端。过去35年,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和开放,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经济增长似乎变成了唯一的价值和目标。即使当下讨论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驱动,也仍然是把经济发展作为目的。在这种思维中,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人才就成为加速经济发展的动力。“育才”也随之变成了教育的目的。
同学们进入经管学院,都要学习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中,人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是生产要素。劳动力中就包括了“才”的贡献,它使得人作为投入品更具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经济活动的工具。但是,人在现代经济学中又是消费者,是享受消费品的主体,其幸福程度用人的“效用函数”来度量。在这个意义上,人是经济活动的目的。所以在现代经济学中,人不仅是工具,也是目的。在康德看来,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康德的哲学使得“人是目的”这一价值更加清晰和突显。无论如何,只要人是目的,不仅是工具,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育人”。
我们学院是如何培养“人”的呢。上个月,学院本科教育改革“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获得了每五年评选一次的国家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在这个改革中,我们首先确立了“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同时创造一种环境使得杰出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两大教育目标。我们把培养“现代文明人”放在培养“杰出人才“之前,并且是对每一位学生而言,而不是只对少数杰出人才。
在我看来,作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个方面,因而人的教育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养成的教育、和人生发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对于科学而言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都是社会科学,而人文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我们说人文学科,但不说人文科学,因为人文不是科学,而是价值、是判断、是解读。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科学进步与人文进步并举的。如果说科学是为了做事,那么人文是为了做人,做有品位的人。科学告诉你什么是真理,人文告诉你说真话的价值。人文
在清华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传统。在清华大礼堂中悬挂着一块匾,是清华1926级毕业生送给母校的礼物,上书“人文日新”四个字,就是一例证。
曾经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任教的龙应台女士是这样来解读人文的:文学使你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可以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从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思想迷宫的可能;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学让你看见,哲学让你定位,历史让你连接,这些都是人文的价值。
以人文为基础的人格是做人的准则。人格养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础,也是清华的传统。100年前梁启超谆谆教导清华学子要以君子为人格之标准。老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推崇“整个之人格,而不是人格之片段”的教育。我们学院今年提出学院核心价值:对己/正直诚实、对事/敬业尽责、对人/尊重宽容,第一条就是讲人格。“完整人格”是对人格的较高要求,正直诚实是对人格的基本要求,而对人格的起码要求就是人格底线。说话有底线,就是说话讲真话;做事有底线,就是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底线,就是做人有良知。人格的底线就是文明人的底线。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经批评我们的一些精英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批评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义者,而是那些学过很多知识,善于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传统的弊端,同时又没有人格底线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些智商高(甚至也情商高)但人格低的“成功”人士,他们往往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精英大学中聚集了很多有才的人,如果有人格,他们的正面作用会很大;但是如果没有人格,他们的负面影响也会不小。这在近期的“反腐”中可见一斑。
人生既有对人生发展的梦想,更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记住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unexaminedlifeisnotworthliving.)在你进入大学的今天,就应该是你反省人生的开始,思考人生的起步。反省人生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特别是我们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两个支柱之一是“个性发展”,就更需要同学们把自己的个性发展放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哈佛商学院以研究创新而著名的克里斯坦森(claytonchristensen)教授在2010年为哈佛mba毕业生作演讲。两年后,基于该演讲的书《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willyoumeasureyourlife)成为畅销书。克里斯坦森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方法探讨这样的问题:如何确定你在事业中获得幸福。如何确定你在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中获得幸福。如何确定你能一生保持正直,从而远离犯罪。他讲的是反省人生的感悟,是人格基础上的人生,是超越“成才”的道理,很有启发。
同学们:
在你们进入清华,进入清华经管学院之际,你们有很多梦想,可能大多都是关于如何成才的。但是,今天我讲的是,“人”重于“才”;今天我关注的是:人文、人格、人生;今天我阐述的是: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今天我向你们提出的要求是: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反省人生意义。
我从不怀疑中国会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才,这是概率为一的事件,不确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和人数的多少。但是,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theschoolshouldalwayshaveasitsaimthattheyoungmanleaveitasaharmoniouspersonality,notasaspecialist.)戴安娜王妃也多次对她的长子威廉说,“你在成为王子之前,先要成为一个人”(youmustbeamanbeforeyoucanbeaprince)。如果我们把对培养不好真正的“人”的忧虑放在对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担忧之上,那么中国的教育就会有新面貌。
说到底,培养真正的“人”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如果说“四个现代化”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那么“人的现代化”就应该是最高层面—价值层面的现代化。这就是为什么“人”重于“才”。
谢谢大家。
第三篇: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在2012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梦想·思考·会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在2012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梦想·思考·会通》
今天的清华,在人数上,研究生新生规模是本科生新生的近两倍。在种类上,研究生中1/3是博士生,2/3是硕士生;硕士生中一半是专业硕士,有17种学位;博士和硕士的一级学科授权点48个,覆盖文、理、工、医。可见研究生专业品种多样,培养目标多元,“研究生”一词恐怕已经不能全面概括了。本来“graduatestudents”的直译就是“本科毕业后学生”,并非专指研究型学生。我猜只是因为当初我国的本科后继续升学的学生都从事研究,所以才翻译成“研究生”的。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第三,双学位班的同学要充分利用经济学院提供的教育资源。同学们到了经济学院学习以后,要经常关注经济学院网站上的一些学术信息,包括论坛、学术讲座和报告,以及一些最新的学术成就,充分利用学院丰富的资源。我们有7个论坛,产经论坛、金融学论坛、经济学论坛、公共经济学论坛、国际经贸论坛、海外论坛、我看经济学论坛等。我们还邀请海外的经济学名家来学校进行学术报告。希望同学们好好利用这一免费的资源和机会来更好地学习和提高自己。
第四、希望同学们以主人的心态来融入经济学院。同学们到了经济学院学习,就是经济学院的学生,就是主人,就是自己的家,你们现在有两个家,一个是主专业的学院,一个是第二专业的经济学院。大家要融入到这个紧张而温暖得大家庭中,融入班级集体中,学院将会对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多与班主任、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找班主任,我们会尽力帮助大家。我们学院是用欢迎和喜悦的心态来接纳大家的。希望大家能在这个双学位的班级里面紧张、愉快地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好的成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