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布局高质量发展的心得五篇

【篇一】

近日,第24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引起了广大学者和高科技技术人才的反响,这将对于即将迎来的2020年的经济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最主要指导意义在于优势互补和区域性的经济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总书记指出,各个地区要根据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文章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文章指出,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要有效整合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正向激励,树立鲜明用人导向,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这对东北地区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文章还强调,要从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通过学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精神,深感到国家的经济建设越来越强大,对于经济建设,坚持用人导向,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培养优秀人才和高科技技术人才,政府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发展,更是为大力开发经济建设作为基础性的保障,多举措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先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

【篇二】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中,现有区域政策哪些要坚持、哪些应调整。要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作些战略性考虑。

一、正确认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新形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们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下一步,我们还要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二是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三是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二、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

要从多方面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抓紧实施有关政策措施。第一,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要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打破行政性垄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除中央已有明确政策规定之外,全面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完善配套政策,打破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不合理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要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环保、产业等方面的合作。第二,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要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在国土空间规划、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统筹负责。要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第三,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对节约能源资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有10多个省份提出难以完成“十三五”能耗总量指标。这个问题要认真研究,既要尽力而为,又要实事求是。对于能耗强度达标而发展较快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有适当弹性。

【篇三】

在国内外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央再次重申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近年来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明显增强,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为引领,以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为基础的空间发展战略格局。

虽然我国经济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但同时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目前来看,区域经济差距较大甚至有持续扩大的趋势。东部地区经济总量绝对值远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区域间经济差距持续扩大,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如果从城乡这个维度观察基本公共服务情况,不均衡的状态更为凸显;区域间产业结构不协调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总体来讲,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区域间产业结构不协调的表现除了结构之外,还表现在质量上。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二是要因地制宜。各地要着眼于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综合考虑各地区的地理、资源、人才等优势,充分开发优势资源,做长优势产业。如东部沿海地带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可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高档消费品工业等;中部地带经济基础比较雄厚、交通运输发达,可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等;西部地带自然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发展畜牧业等。做到因地制宜,方能发挥所长、高效集聚,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是要以强带弱。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的最终体现。当前,我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集中形成以产业或人口优势城市群作为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通过以强带弱,以先富带动后富,促经各地区经济发展从高速迈向高质量,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区域发展呈现一系列重要变化、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但要完成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解决推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还需继续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共谱区域协调发展的壮美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