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一、坚持尊重自然与制度设计相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制度危机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他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虽然使人类获得了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同样也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元凶。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得出了“异化劳动”的结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本人,而是属于生产者之外的其他人(资本家),这就造成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人之间相异化,而这就造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此外,他还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性,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揭示了生态危机是资本家唯利是图、疯狂掠夺和征服自然所引起的恶果,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弊端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所在。马克思意识到,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这种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才能实现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他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并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可见,在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社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崔媛媛会实现自我管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得到了最合理的调节,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之间的矛盾得到最有效的解决,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模式。因此,对于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把尊重自然同社会制度设计以及具体的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有机统一,是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议题。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过去的社会制度可能缺乏生态视角,因此,在今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在制度设计中给予自然更多的关切。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以下几点:第一,要健全生态法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第二,是要改革我国生态环保管理工作体制,建立目标责任制、目标管理制以及双控的市场化机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保障环保机构切实监督监察制度,提高我国生态环保管理工作的实效。第三,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包括环境质量指标、节能减排指标、污染处理指标、群众满意指标等等,把这些指标纳入到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去,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环境问题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紧密联系,地方政府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建设好生态文明、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四,是要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提高政府在环保方面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明确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治理或改造高污染、高能耗型的企业,支持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强化公民环保意识,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第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生态问题上积极寻求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建立更公平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更高水平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生态文明真正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在制度设计上给予自然最大程度的关切。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自然对于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早就细致地阐述过。他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乎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本质上来说,人是从属于自然界的,人的一切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生产资料,任何人都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继续生存下去,因此,马克思才不断强调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制约作用,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像对待人自身一样去善待大自然。但是,人虽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遵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反之,人可以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将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中,具有着改变世界的实践性特征。”在这里,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突出强调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必须坚持自然的优先地位;另一方面,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阐述了人的生产劳动对自然的人化过程,突出实践的中介作用。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中介,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揭示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所以,通过劳动,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不再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对象性关系。在这里,人运用自己的内在尺度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而这时的人,就不再仅仅是只具有自然属性的纯粹的“自然人”,而是具备社会属性的“社会人”,是拥有能动创造性的社会存在物。这样,马克思就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又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科学地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以及辩证关系。如果在现实社会中,因为异化劳动或者其他因素割裂了这种物质变换过程,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那么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人类必须要顺应自然,并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们的主体性和能动创造性,实现顺应自然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三、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建设好生态文明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对于建设好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