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盘活低效用地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面盘活开发区低效用地,有利于推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用地保障。我市开发区现有低效用地*亩。为总结先行先试地区经验,推动全市开发区积极盘活低效用地、构建土地高效利用长效机制,我们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盘活低效用地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盘活低效用地情况

*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洛龙产业集聚区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商住用地*亩、占*%,道路绿地和公用设施用地*亩、占*%,产业用地*亩、占*%。截至*年底,可用产业用地仅余*亩。同时,*经济技术开发区尚有低效用地*亩,涉及*家企业。*年开展用地提质增效行动以来,累计盘活低效土地*亩、占总量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亩均税收增长*%,实现了产业发展空间和亩均效益“双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一)明确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认定标准。明确认定标准、摸清土地底数是盘活低效用地的前提和基础。*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亩均效益为核心指标,参照《*省产业集聚区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办法》和《*市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实施细则》等文件要求,建立综合认定标准体系,对园区内工业、科研、仓储用地明确了产业转型、停建缓建、开发未达标、停产半停产、产出未达标、其他类型等*大类*种低效使用的情形(详见附表)。对园区企业按照亩均税收、亩均主营业务收入、亩均利润、研发投入强度、单位能耗总产值、单位污染排放税收等*项指标划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为优先发展类、b类为鼓励提升类、c类为倒逼转型类,c类企业用地被认定为低效用地。

(二)实行差异化要素供给政策。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对企业实行差异化要素供给政策,倒逼低效用地盘活。支持a类企业做大做强,优先保障用地、用能、用水、排污总量和融资需求,优先纳入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名录、推荐申报财政性资金项目。鼓励b类企业改造提升,支持实施“三大改造”,建设技术中心,适度保障用地、用能、用水、排污总量和融资需求。鼓励c类企业自主开发或自行招商优质项目,可享受土地规划手续等要素保障优先办理、给予新项目产业引导资金奖励,主动交予政府收储的,可享受再次招拍挂收益部分*%比例的一次性资金奖励。对无盘活意愿的c类企业,限制申报各类竞争性财政资金和优惠政策,限制新增用能、用水和排污总量需求,探索实行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差别化能源资源价格。实行严格的规划执法检查和综合执法检查,倒逼低效企业转型或退出。

(三)采取以市场化手段为主的盘活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以市场化手段为主、行政司法手段为辅的多种盘活模式。招商开发一批。根据园区主导产业和准入要求,“一地一档”、“一企一策”制定招商方案,鼓励帮助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分割出让、租赁、产业升级等方式引进合作伙伴进行重组整合、引入新项目,实现低效用地再开发。比如,*德尔康药业全资收购*协丰钨钼建设民生现代医药物流分拨中心,洛硬工数控通过债务重组和厂房分割转让引进*航辉科技和普瑞曼环保公司。目前,以招商开发模式盘活低效用地*亩,占盘活总量的*%。收储出让一批。对规划用途没有改变、原产权人没有开发意愿的低效用地,通过资产收购或依法征收等,统筹实施土地储备、公开出让,确定新的土地使用权人。依法处置一批。建立政府和法院联动机制,理清涉及司法查封或者抵押的闲置低效土地债权债务关系,通过破产重整、政府收储等方式依法处置,推进债务化解和土地盘活。

(四)建立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树立“一盘棋”思想,系统谋划、分类推进,确保低效用地盘活工作有力有序开展。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区长为组长,区发改、科技、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招商开发、收储出让、依法处置三个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低效用地盘活工作。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规范认定标准,细化实施程序。坚持分类推进,实施建档立卡、动态监管措施,做到“一宗一卡”、“一地一档”、“一企一策”,明确工作目标、评价标准、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形成“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对*经济技术开发区模式的思考

(一)盘活方式多样,但市场化手段运用还需进一步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了招商开发、政府收储、依法处置等模式,综合运用股权转让、分割出让、租赁招商等方式引进合作伙伴、引入新项目,有效盘活园区低效用地。但是,采取政府收储、依法处置等行政和法律手段盘活的超过半数,与先进地区以市场化手段为主的模式相比,盘活手段相对较少,市场化程度较低。全市其他开发区与洛龙相比,情况更不乐观。市场化运作在融资、经营、处置等方面都更加灵活,土地盘活效率更高;政府收储和依法处置则存在土地权属界定难、再开发周期长、财政压力大等问题,难以实现高效盘活的预期目标和日趋迫切的用地需求。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完善土地供应制度。充分运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政策,把低效用地存量作为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时的重要测算指标,倒逼各城市区盘活存量土地。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在土地挂牌出让时,将每块建设用地的规划建设标准、能耗标准、污染排放标准、产业导向标准、单位产出标准等予以明确,并纳入土地供应合同或协议,从源头上防范新的低效用地产生。优化产业用地供应,加强供需对接,推行“标准地”出让、弹性出让、“带项目”供应等工业用地配置方式。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优化存量土地交易流转程序,压缩办理时限,健全服务和监管,提高存量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四)建立差异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建议学习浙江海宁经验,对企业分类实施差异化的用地、用能、排放、信贷等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倒逼低产区域、低端产业、低效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突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制定差异化资源要素配置实施细则,从分类分档减免土地使用税、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用能总量核定和交易等方面细化量化具体执行标准。配套建立实施差异化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的容错免责制度,推动形成敢执行、善执行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市开发区用地提质增效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台账动态管理、督导检查、考评奖惩等推进机制,定期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形成市、县、开发区“三级”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完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企业低效用地即时预警、动态监管、司法处置提醒告知等制度。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建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运用综合手段倒逼低效用地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或有序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