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能源工业产业转型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年*月*至*日赴*,*日至*日来我市在*副主席的陪同下,围绕“*能源工业产业转型发展”专题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能源基本现状

*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聚集地,*能源工业支撑了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承担着打造我省经济新增长极的重大使命。疫情以来,在中省市的大力支持下,*能源工业动力不减,呈现出了攻坚克难、创新驱动、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以煤、油、气产业为主的*能源工业已经形成“体量巨大、单极发展、世界领先”产业聚集生态,稳增长累积效应正在释放。*年,*工业总产值为*亿元,其中能源工业完成产值*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其中:*能源工业完成产值*亿元,占*工业的*%;*能源工业完成产值*亿元,占*工业的*%。*年,五大千亿级能源化工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世界级能源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队伍正在向*汇集,优质资源和发展要素不断注入*,人才虹吸效应越发突出,产业裂变、融合、创新不断深入。

二是战略地位不断凸显。*年*煤、油、气产量分别达到*亿吨(全国第三)、*万吨(全国第一)和*亿立方米(全国第一),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已经建成煤基烯烃*万吨、煤基油品*万吨、煤制甲醇*万吨、煤制醋酸*万吨、聚氯乙烯*万吨、煤焦油加氢*万吨、兰炭*万吨的产能,*年烯烃、甲醇、兰炭、金属镁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万吨、*万吨,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和*%;转化原煤约*万吨,煤炭转化率*%。

三是项目驱动不断加速。延能化煤油气综合利用、洛川轻烃裂解等转化项目和象道国际物流园建成投运。*煤*神煤炭分质利用化工新材料示范工程一期项目(*万吨/年乙二醇)、**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万吨/年乙二醇、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长庆乙烷制乙烯项目、延长石油*神*万吨煤基乙醇项目、兖州煤业*能化*万吨聚甲氧基二甲醚项目开工建设。

四是创新引领不断加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得以获批,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院*分院项目、*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围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与区域示范三条主线,布局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以能源技术革命为引领,推动能源生产革命、消费革命、体制革命的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

二、存在问题

一是项目推进迟缓。*未来煤液化一期后续工程、*煤制天然气、*煤化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延长*横煤基油醇联产等*个项目已被纳入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但除*煤项目动工外,其余项目均处于前期论证阶段。

二是产业合力较弱。*省内集聚了大量的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这些产业需要的精细化工品、合成树脂、特殊牌号的合成材料等高端化学品仍严重依赖输入。而这些高端化学品基本上以我市甲醇、烯烃、聚酯等为原料来进行生产、改性后供给上述产业。

三是项目储备不足。以油煤气盐和光伏、光热、风电资源为依托的各类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利用、分级利用、多联产的重大能源示范项目,基础化学品到高端化学品深加工项目,以及智慧矿井、充电桩、*g工厂、能源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建设工作亟需加快。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八是壮大新兴产业。我市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上下更大功夫。要依托能源优势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强示范应用,促进能源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要紧跟“新基建”的趋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g、智能无人系统场景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我市力争年内实现市区、县城、园区5g基站全覆盖,有序推进千万吨煤矿井下*g基站、*g场景应用和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加快编制智能无人系统产业总体规划,启动海则空天小镇建设,建成靖边无人机试验测试基地,实现顺丰支线物流无人机试飞。

九是完善园区管理。重点选择*神工业园等大型煤化工园区和煤化工企业集中较多的基地,按照绿色化工园区标准,着手推进和支持一批国家级与世界级绿色化工园区建设,高起点统筹规划园区“五个一体化”: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环境保护生态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管理服务科创一体化。在更大范围、更大区域形成产业生态布局、循环链接和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格局。

十是加强项目监督。政府应对重点示范项目进行全过程、多层次监管,在项目推进的不同阶段明确监管内容、责任主体和工作机制。在项目备案或核准期规范审批管理程序,加强组织协调,推动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在项目投产运行期,通过组织专家对装置的建设和运行进行督查、审计和现场测定,严格监督安全运行、污染控制、资源消耗以及产品质量,确保项目建设和运行符合规范,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政策;在项目商业化期,尽快建立规范的示范项目成果鉴定与推广机制,对于示范取得成功的项目给予权威、客观的评价,为示范成果推广提供依据,同时,应定期组织召开示范成果推广会,为示范成果的推广搭建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