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措施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地区间竞争集中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环境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发展环境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对外开放的水平,发展环境的优劣决定了发展的快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格局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地区都在全力优化各自的环境,抢占发展先机。要加快经济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点”、“环境是开放的生命”、“环境出效益”的理念,增强优化发展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潜力和动力。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利用外来资金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进程。可见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快与慢、成与败。现就各地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总结如下:
一、现存问题及形成原因
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直接造成一些“缺位”、“错位”、“越位”现象的发生。
(一)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
—1—
首先是各种市场法规的制定不完善,既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市场规范体系,也欠缺一定的应变性,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状况;其次,在执行已有的法规时执法不严,这有政府公共行政能力低下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政府执法意识和观念的缺失;再次,地方政府对严重破坏市场秩序的地方保护主义放任自流,甚至同流合污,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
(二)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一方面由于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变没有到位,政府的利益还没有从企业经营中退出;另一方面在于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形成,政府角色还未明晰。有些政府职能仍旧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控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政府对于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批、企业领导人的任免等关键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直接阻碍了企业真正成长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使企业改革始终停滞不前,政府职能也迟迟不能切实转换到位。
(三)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投融资管理职能侧重于对投融资活动进行微观控制。在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政府对投融资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我们的相关部门仍然习惯于用过去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难以适应当前投融资市场的要求。在我国投融资领域的许多层面,政府通常依然是投融资的主体。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二、以《行政许可法》为依托,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要力求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继续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特别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提高决策的透
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四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及时把政府决策、服务程序、办事方法向社会公布,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公用事业单位要实行办事公开制度。
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坚持依法办事,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行政权力应当依据法律,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机关违法同样应当承担责任。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要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行政执法效果,关乎群众利益,关乎政府形象。要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