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推动国资国企“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20**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但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正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双重挑战”:一边是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多变的时期,“黑天鹅事件”频繁发生,企业发展需要面对不确定和复杂化的因素增多。同时,新冠肺炎疫情袭击全球加剧了这种不稳定的挑战;另一边是国内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跨越关口,对企业在“新常态”发展中的各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的关键之年:国有企业“十项改革试点”、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区域型综合改革”等政策举措持续深入推进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促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在“十四五”规划的起始年,如何在这种多变的环境下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4亿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必将成为国资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也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起到“投砾引珠”的作用。
一、“十四五”期间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问题1。如何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国资国企服务方式升级。
目前,市场竞争的方式除了“硬实力”之外,更多的是拼“软实力”—服务。而这从服务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可以窥见一斑。有统计资料显示,2003—2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45.6%上升至53.9%,第一产业占比从12.3%下降至7.1%,第二产业占比从45.6%降至39.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9%,较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出0.8和1.2个百分点。服务方式的迭代升级对国资国企深度参与市场竞争提出了新要求,甚至颠覆了传统服务方式,依靠坐等生意上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问题2。如何打破基础性技术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桎梏”。
改革开放42年以来,依靠“引进来”,我国在科技与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在一些基础性技术的关键领域,伴随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国家暴露出遏制中国科技进步的企图。“十四五”期间和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我们仅仅依靠“引进来”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更从根本上改变容易受制于人的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力培育创新优势企业,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问题3。如何应对世界经济更加复杂严峻的危机与挑战,增强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互惠互利的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向好。但“逆全球化”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暗流涌动,尤其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从维护本国的利益出发,一些大国叫嚣“产业回流”,或者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本土化。所以,如果我们还仅依赖原来的退税、补贴、劳动力红利等应对危机,就会让经济发展“裹足不前”。也因此,我们必须依靠我国14亿人口这个天然的消费大市场,激发内生的消费活力,应对外部冲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撑腰”。这也与唯物辩证法当中的“内
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相符合。“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如何应对全球经济更加复杂严峻的危机与挑战,发挥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国资国企必须思考和承担的重大战略问题与责任。
二、“十四五”时期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战术选择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根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按照区域经济圈、城市圈发展的布局,积极推进国资国企参与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圈、城市圈内各类型国资国企的互联互通力度,进一步聚合各类发展要素,充分发挥央地国资国企“团结合作”的优势,推动产业生态圈发展。
(四)发力“新基建”,培育新动能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后产业结构重组、产业形态新生等趋势,要以“全局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发展,重点发力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基建”,打造“经济、高效、适用、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新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