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庆元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加快**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处于后金融危机的调整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创新和谐的新阶段。作为全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开发区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开发区求生存、求发展、求突破的唯一出路。
一、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是全国最早的专业性精细化工园。建区以来,开发区抢抓沿江开发机遇,积极应对宏观调控,以打造专业性精细化工园区为目标,围绕建立以化工产业为主体的区域工业经济板块定位,不断加大重大项目招引和产业链的培植,来自新加坡、荷兰、法国、德国、美国、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相继入驻。随着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园区特色日益彰显,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开发区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不断攀升。2011年,开发区工业生产总值、国税开票销售、税收3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28.5%、34.9%、33%,分别占全市的1/2、1/2、1/3;2012年上半年,国税开票销售占全市比重的54.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3个百分点。
1、化工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目前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总面积已达68.32平方公里,其中经批准的化工园区面积为16.9平方公里,占全区发展规划总面积的24.7%。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化工园区“因集成市”,化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已达47家,其中,超30亿元的1家,超20亿元的3家,超5亿元的12家。2011年,化工园区实现工业国税开票销售收入253.2亿元,工业总产值528.23亿元,协议利用外资3.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531万美元,分别占全区的83%、83%、91%、88%。
2、化工产业链关联集约发展。经济开发区以发展精细化工为重点,起步早、发展快,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条式延伸、企业集群式组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思路,通过引进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逐步形成“规模企业集聚、优势产品集中、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实现了产品与产品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功能互补,已形成氯碱、染料颜料、医药农药、油脂加工、高端精细化学品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其中,氯碱产业在全国化工园区中最具特色,上下游配套齐全,产业链较为完整,其下游产品已延伸至医药、农药、化学助剂、工程塑胶等多个领域,目前集聚了新加坡新浦化学、法国爱森絮凝剂、荷兰阿克苏·诺贝尔、美国斯比凯可、台湾联成化学和联成塑胶等20多家企业。
3、化工产业基础配套较为完备。经济开发区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持续改进提升”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一是累计投入近8亿元,用于环保、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环保基础设施方面,投资近5亿元实施了污水处理厂一期和二期项目及污水管网工程,日处理能力达到7万吨,化工园区内所有污水须经企业预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再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排入长江,真正实现了一个排放口对外的要求;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福昌固废处理中心,对区内危险固废实行集中处置,处理能力达2万吨/年;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公共下水管网改造、环境事故应急处理池建设和规范企业雨水、冷却水排放口等三大工程;投入1亿多元,建成总长6km的公共管架,各类公共管网和原辅材料、产品运输管道统一上架,集中管理。在公共安全设施方面,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区内消防站;投入500多万元对区内所有主次干道按规范设置了消防栓。目前,区内各项环保、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功能发挥正常。二是投入8亿多元,建成新浦和卡万塔2个热电联产供热中心,总装机容量达14.5万千瓦,总供热能力达560吨/小时,现供热量已达420吨/小时,区内所有用热企业均实行集中统一供热。三是投入10亿多元,建成11座长江码头,其中化工码头5座,万吨级以上泊位7座,
港口码头总吞吐量超过1000万吨。供电、上下水、道路、绿化等其他公共设施基本齐全。
二、加快转型升级是开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当前,开发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投入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宝贵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从面临的机遇看,转型升级正当其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向海外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加快,开发区应不失时机地主动承接更高层次的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努力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从面临的挑战看,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日趋紧缩:用地指标进一步削减、土地使用更加严格、土地成本不断提高;对新上项目的投资审批和上报统计更加严格,新政策规定必须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才能进行项目报批;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和“区域限批”。所有这些,对已经聚集一定规模和特色优势的开发区来说,都形成了完善功能、转型升级的外部“倒逼”机制。
从自身实际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目前开发区已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在经济实力上,开发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工业生产指标在江苏省级开发区中还处于中游水平。在招引项目上,现有项目还不足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引进的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和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大企业依然偏少,非化工重大项目未取得突破。在要素支撑上,用地受限、资金紧张、人才缺乏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已不足以支撑更多项目和企业发展。在自主创新上,企业创新意识普遍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增长方式粗放。区内研发机构较少,产学研合作进展迟缓。在产业结构上,二产占经济总量的80%,其中化工产业“一枝独秀”,三产服务业占比明显偏低。
三、经济开发区推进“二次创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开发区要深化结构改革,实施“二次创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由资源依赖向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转变,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提升质量转变,由工业强区向产城融合转变,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开发区建成区域经济成长的“发动机”、转型升级的“先行军”、城市发展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破冰船”、社会和谐的“示范区”,加快挺进江苏省级经济开发区第一方阵步伐,夯实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基础。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开发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体制机制上的优势,要在新形势下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提高。一是创新优化管理体制。以完善开发区管委会“小而精”准政府架构为目标,以加强管委会城市管理职能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为重点,深化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管委会的社会管理、人口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生态环境管理职能,切实把工作统一到为项目服务、促项目落户、帮企业发展上来,为区镇“二次创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二是创新优化用人机制。以人才培育、引进、使用为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研究制定吸引创新型人才的政策和措施,搭建留住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确保每年能引进5-10名创新创业人才落户,进一步打造一支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博士后工作站和科研中心,使之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各类人才创业创新的平台。三是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将社会资金转化为有效资产。进一步整合财政、金融、税收扶持政策,不断强化资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保障。整合全区各部门工业类、科技类政策性资金,建立统一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优化升级、重大技术改造和企业自主创新等。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6、加快生态建设,统筹协调发展,以新路径推动转型升级
把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碳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进能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小、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引导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运用清洁生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建设循环型企业,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建立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切实抓好各项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指标。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着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快节能型企业建设,鼓励企业通过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先进管理方式,采用高效节能产品、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降低资源消耗量,深度开发、利用资源。突出抓好重点用能企业监管,依法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企业。推进生态园区建设。扎实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开发区万元gdp能耗降到全市平均水平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