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业提升方案

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核心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其主体功能区的示范带动效应,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要求

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建设,要以优势区域和大县、大片、大户为重点,以主导品种和现有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为支撑,以财政补贴与良种挂钩试点和高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强化政策投入和“五统一”服务,推进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特点鲜明、效益显著的水稻优势产区,充分发挥示范区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实现单产、质量、品牌、效益全面提升,促进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和稻米市场竞争力增强。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全县建立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250000亩,重点安排在找郢、兰桥、古城、荆芡4个乡镇及水稻生产种植大户和县直良种场实施,其中:找郢乡98300亩,兰桥乡53000亩,古城乡38500亩,荆芡乡49000亩,县直良种场及水稻生产种植大户11200亩。通过建立核心示范片,形成以户带村、以村促片、层层推进的示范格局。

(一)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按照高标准、多层次、全覆盖的总体要求和布局合理、品种对路、连片推进、产业开发的原则,将建设任务分解到乡镇、村,落实到地块,并建立登记备案制,实行档案管理和目标考核,切实做到集中连片、规模推进。

(二)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本着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原则,依托政策投入和科技支撑,努力实现核心示范区水稻单产较前三年平均提高5%以上,比非示范区亩增产100斤和增收100元的“双百”目标。核心示范区要全部实现良种化,优质专用品种比例达到90%以上。

(三)强化现有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大力推进以合理增加穗数、推广轻简栽培、统防统治、配方施肥和机械化作业为主要内容的“一增四推”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力争核心示范区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到80%以上。

(四)大力推进稻米产业化开发。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积极构建龙头企业与稻农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购销关系。加快培育稻米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推动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密切水稻产、加、销等环节的联系,力争稻谷订单收购率达到85%以上。

(五)着力提高示范区建设档次。示范区建设要做到“五有”,实行“五统一”服务,即:有明显的示范标志、有完整的技术方案、有行政和技术负责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观摩活动计划;统一技术方案、统一高产优质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销售,真正发挥示范区宣传、辐射和培训农民的作用。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加强系列化服务。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建立技术人员分片包干、驻点指导责任制,确保每个行政村有1名以上农技员进行全程服务。要创新服务方式,以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协同企业、科研教学和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进“五统一”专业化服务,全面提高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加强考评与监管。完善核心示范区建设绩效考评办法,开展核心示范区测产验收和年度考评,并将实施效果作为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评比表彰的重要依据。要加强核心示范区供种、生产和补贴资金发放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强化种子质量抽检,规范市场供种秩序;强化补贴面积审核,确保补贴资金安全运行,确保补贴资金发挥效益。对项目执行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要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五)明确工作责任。各有关乡镇政府要加强对核心示范区建设的行政推动和财政支持力度,定期开展检查指导、总结交流和情况通报,扎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农业部门要全力以赴,精心谋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财政部门重点做好补贴资金的拨付和监管,加强政策落实的协作与配合,形成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核心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