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与反思
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余孝军《人民论坛》(2009年第21期)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事实证明,体制创新对我国农业发展非常重要,不断超越、实现体制的完善将是今后很长时期内必须直面的课题。
【关键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作为一个拥有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进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农业主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农业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思考这个问题。农民在实践过程中不经意地创造了历史: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土地包产到户,为此还写下了“生死协定”,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党和国家对小岗村这种做法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允许进行试验。随后,中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进行了试点,并对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而上升为国家政策。198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随后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国广泛地推行,并逐渐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本、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05亿吨增加为3.79
亿吨,畜牧业、水产业快速发展,粮食和副食供应能力大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农业劳动力开始大量向非农业领域转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体制彻底改变了农村的分配形式,多劳多得取代了平均分配,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长期以来被僵化体制压抑束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出来,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迅速改变。
完善农业市场化发展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从1985年到1992年,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波动,比如出现了卖粮难,“打白条”现象,乡镇企业发展缓慢,难以吸纳相对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和国家宏观调控上的失误有关,二是和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不发达有关。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还存在着制约农村发展的不利因素,归纳起来三个方面:一是从制度层面来看,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农业经营组织制度比较落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二是从文化建设和素质层面来看,农村文化建设层次低,农民综合素质低。随着大批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民进城打工,当前农村急需的有技术、有能力、观念新颖的“领头人”比较稀缺。三是从经济效益层面来看,当前农村经济效益总体偏低,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
势,同时这种低效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弱,不适应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这些不利因素成为阻碍我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需要不断健全农村发展的相关制度,特别是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刺激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农业竞争实力,这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前重点是力求让所有农民都能享受农村医疗保险,进一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同时,向农村中小学、中职教育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发展好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完善了,所有的因素将有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义农村工作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