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蔬菜产业的思考

绿色蔬菜撑起农民收入的钱袋子——关于对**县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山区县,人均耕地面积极少,该县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不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工作。2004年全县种菜收入1.4亿元,2005年全县蔬菜发展到10.0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39.96%,其中设施蔬菜3355亩,全县农业人

口达到人均1亩菜,种菜收入占农业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发展蔬菜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培树示范典型,增强导向力。该县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域实际,决定把蔬菜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从张家口蔬菜研究所引进了生菜籽种,在气候温和的红旗营乡老芽茬村进行了18亩试种,结果亩产生菜5000公斤,亩收入2000元,是传统大田作物的7倍;四台嘴乡在气候冷凉的太子城试种了圆白菜,由于品质好,当年销售一空,亩收入3000多元,从未有过的高效益,不仅坚定了菜农种菜的信心,也得到了全县农民的认可。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典型的带动下,全县农民种菜的信心空前高涨,蔬菜就像雨后春笋瞬间占有了***大地。红旗营乡老芽茬村196户,种菜面积1000多亩,四台嘴乡蔬菜面积达到1.4万亩,全乡种菜人均增收1300元。

二、提升种植技术,增强生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效益。从发展蔬菜产业伊始,就把配备专业人才、推广新技术、发展新品种,提高蔬菜的质量作为重要的手段来抓。县委、县政府在蔬菜种植乡镇配备了熟悉农村工作和蔬菜种植技术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红旗营乡领导班子中有7名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同时,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讲、沉下去教”的三位一体“科技兴菜”战略。先后多次派技术人员到北京中以农场、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培养技术人员50多名;积极挂靠中国农科院、北京中以农场、北京和天津蔬菜研究所等高科技、高科研院所单位咨询信息,引进科技人才120余人次。多次聘请省市专家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仅今年,全县举办培训班800多期,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发放材料5万多份。由于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全县蔬菜发展到16大系、40多个品种,8万亩蔬菜基地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环评认证,“方舟”彩椒、“百丽”西红柿等优质品种,深受广大客商的喜好,特别是“一刀绿”圆白菜在北京大钟市蔬菜批发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改善基础设施,增强后续力。为使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把投资重点放在了蔬菜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上,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10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通公路村达到66个,重点蔬菜种植村全部硬化了道路;进行了农电网改选,消灭了无电自然村;开通了程控电话,80%的乡镇开了移动、网通通讯;建成了配有恒温库、住宿、冷饮等设施的蔬菜批发市场6处,简易交易市场8处;今年新打、修复机井215眼,修建防渗渠17225米。由于配套体系的不断建全,全县形成了圆白菜、长白菜、特菜3个双万亩以上蔬菜种植区,基本形成了沟与沟相连,带与带相结的“环”状产业经济带。

四、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扩张力。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综合功能。因此,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2000年县委将红旗营乡500亩大滩租赁给个人进行开发,注册成立了***县特种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在县委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累计投资近2000万元,建高标准大棚400亩,建成了300吨恒温库、100平米的蔬菜打包加工车间、2000平米的批发市场和500平米的交易大棚,初步形成了种、养、研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全县先后建成了“绿瑶”农贸有限公司、绿丰农林牧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农“字”型企业,对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够合理。菜农为降低风险,同时种植多个品种,致使每个品种面积不大、产量有限,形不成规模,给客商整车收菜带来困难,导致收菜成本增加,出现了“质量好、数量少、效益差”现象。特别是设施蔬菜虽然收益很高,但由于受水利条件、生产观念、市场信息、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加上今年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壮大流通组织,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销售注入生机活力。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必须把培育壮大营销队伍,作为活跃产品流通,促进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此,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专业协会等流通机构,按照“组织规模化、经营实体化、运作法人化、服务专业化”的标准,不断完善流通功能。首先要加强对经纪人的培训,让其掌握营销方法,提高主动闯市场、联菜商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对经纪人管理,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连接机制,加强对经纪人队伍诚信方面的教育管理,做到销售蔬菜公平、公正,既要保证客商的利益,不能以次充好;又要对菜农负责,不优亲厚友,不压质压价,尽快形成“家庭农户搞生产,合作组织促销售”的流通格局。同时,要制定奖励办法,积极鼓励干部、群众参与到蔬菜销售中,对销售业绩突出的干部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奖励,而且要给予相应的政治荣誉。

四、加强龙头培育,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强势主体。实现蔬菜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只有唱响龙头发展壮大曲,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拉动力,才能使蔬菜产业如日中天,蓬勃发展。为此要大力培育生产、销售、加工等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的有效载休。一是要“内推”。应对现有的龙头企业和蔬菜大户从土地、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持和保护,同时协调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力争把企业推大、扶强,带动农户,拉动发展。二是要“外引”。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仅靠县内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善借外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个性化、零距离”的服务和生产成本最低、交易成本最低的政策洼地,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三是要“嫁接”。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小企业,要借力发展,通过“嫁接”的形式,挂靠到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蔬菜产业的“航空母舰”,走节约生产、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的路子,让龙头企业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实实在在的致富桥梁。

五、强化服务功能,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架起腾飞桥梁。在农民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的情况下,需要我们构建一个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功能系统。因此,政府要准确定位,充当一个暂时的官方龙头,组建支农服务机构,为蔬菜产业搞好服务。一是信息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蔬菜产销信息交换平台,及时收集分析市场需求信息,搞好市场定位和市场预测,指导农民种植。同时,为种菜农户搞好各种农用物资和籽种的调配工作。二是技术服务。严格按照“无公害操作技术规程执行标准”,搞好无公害蔬菜监测工作,特别要加强蔬菜成熟期间农药的管理和使用。同时应聘请无公害蔬菜监督员,负责监督全县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确保绿色无公害蔬菜“零缺陷”。三是销售服务。产前积极跑外,与各大公司、企业接触,搞宣传、签订单,弱化蔬菜进入市场的风险。在签订协议时,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品种的规格、价格、天然灾害等,做到条款清楚,可操作性强。产后在了解全国各地蔬菜市场行情的前提下,组织蔬菜大户、运输户、经纪人到大中城市有规模、有影响的蔬菜市场,发放宣传资料,设立蔬菜展销区,作好产品推荐,扩大销售半径,打开销售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