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如何建立税收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
机制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各项建设越来越依靠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来实现,另一方面,随着对经济调控职能认识的深入,政府需要越来越多地运用税收积极调控经济活动,如何协调税收的财政职能和对经济的调控职能,使其既为城市建设提供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又能对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进行适度调节,从而保持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结合xx市近年来经济与税收运行特点,对建立税收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经济本身的影响。经济总量决定税收总量,税收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地方经济结构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影响着地方税收增长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剔除非正常因素,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应呈正相关趋势,这一关系可用公式表述为t=a+bg(t代表税收,g即gdp,a、b均指常量),经济增长越快,税收增长越快。然而由于现行税制下,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中总是包括诸如行政事业单位的无税增加值、不带税收增长的农业增加值以及抑制税收增长的存货和收费等非税增加值,其统计范围明显大于税基,所以实际经济增减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有时也不一定引起税收的大幅波动,体现出税收与经济增减变化的不协调性。
二是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微观表现就是企业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变化虽然不一定会引起gdp的大幅波动,但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却是十分直观的。当经济效益趋好时,税收就会得到充分体现,税收与经济“同波共振”的可能性就会增大;经济效益下滑时,税收也会随之减少。
三是经济结构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表明,三大产业增加值之和汇成经济总量,但由于三大产业自身的含税量不同,因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经济类型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税收规模和结构,进而使税收增减发生相应变化。
四是经济发展趋势对经济的影响。投资是推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表明,投资与经济增长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投资总量及投资结构影响着未来的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同时,现有的经济结构往往制约投资的方向。投资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影响税收收入的。
(二)税收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良好的税收制度、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是税收制度的影响。税收制度是影响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构成税收制度的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等因素以及税收政策的选择都会影响到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调节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税收制度,采取变动税制要素的方法,是发挥税收杠杆作用,调节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税收的覆盖面通过税种和税目手段调节。一方面,根据不同税种的不同调节功能,通过开征、复征、停征税种来调节生产、分配、消费及各种应税行为,调节资源和财产的使用开发和占有。另一方面,通过对税目的制订,明确征税对象包含的具体内容,划分征税与免税的合理依据,又体现不同税目区别对待的政策精神。二是税收对经济影响的力度和深度通过税率手段调节。税率是体现国家奖限政策的中心环节。通过合理设计各个税种的税率,明确各个税种调节的数量界限,可以对不同纳税人的利益进行调节,从而达到调节供求总量,引导投资方向的目的。三是税收杠杆的灵活度通过调整税负的手段实现。减免税是减轻纳税人税负,加成加倍则是增加纳税人税负。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通过实施税收减免或加成征收的办法,可以灵活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状况,鼓励需扶植的产业、产品发展,限制需控制的产业、产品发展,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二是税收征管的影响。税收征管是组织收入的重要手段,税款能否及时、足额入库,要靠税收征管来实现,税收能否增长,也要靠税收征管来保证,因此征管效率越高,就越能做到应管尽管、应收尽收,就越有利于实现税收与gdp的协调发展;反之就会出现漏征漏管、欠税漏税,致使实现的税收不能及时入库,就不能实现税收与gdp的同步协调增长。
三是税收计划管理的影响。税收计划管理是影响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税收计划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税收一致,就有利于实现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税收计划偏离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创税能力,就不利于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现行计划管理体制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基数法”,在基数、系数的确定和特殊因素的考虑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意性,据此编制的税收计划必然与实际税源存在一定差异并且无法消除,这样不免出现任务畸重畸轻的现象,影响依法治税的实现。
二、xx市“十五”期间经济与税收增长实证分析
(一)从经济总量增长与税收增长趋势来看,未来的税收收入越来越依靠经济增长因素。“十五”期间,xx市的gdp增长率平均为21.1%;国税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分别以24。75%和24。79的速度增长,分别高于gdp增长的3.64和3.69个百分点。近年来,xx国税局不断加强税收征管力度,大力清缴欠税,堵塞税收漏洞,收入中一些非经济增长的因素较多,因此,未来税收收入空间将主要依赖经济的增长。
(二)地方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从xx市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来看,一产的比重逐渐降低,三产的比重逐年升高,但总体来看,二产的比重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05年,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9.3:54.6:
36.1。这是近年来xx市着力打造四大工业产业集群的结果。据统计,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4.5亿元。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10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7%,比上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
税收方面,第二产业是形成税收收入和地方财力的主要税源,主体地位十分突出。
(三)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对税收的拉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十五”期间,xx市累计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119个、过亿元的内资项目92个,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19.8亿元;累计利用内资229亿元;2005年出口创汇15.8亿元,是“九五”末的
2.7倍。至2005年末,xx市共有外资企业920户,尽管近年来实现的税收呈增长趋势,但总体亏损面较大。从2003-2005年外资情况来看,韩国是我市外商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家,投资比重占到了1/3以上,登记户数占到一半以上,但2003-2005年入库所得税仅为847万元,占三年外企所得税的4.74%。从2003-2005年外资企业实现利润和投资情况看,外资企业,尤其是韩资企业,实现盈亏与投资额出现倒挂现象,整体一直呈亏损状态,但投资额却逐年增加。
(四)支柱产业纺织业税收贡献逐年降低。针纺行业是xx市的支柱产业,“十五”期间实现国税税收13亿元,折合财政收入4.2亿元,占五年以来实现国税总收入的33.9%。近几年,在劳动力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出口退税率下调等因素影响下,针纺行业整体发展缓慢。尤其纺织服装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熟练工人的缺乏使企业生产设备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据企业发展局测算,目前xx针纺行业用工缺口约为15000人左右。同时,针纺行业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低,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下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同时出口退税率和美元汇率影响使出口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增长缓慢,税收贡献逐年减缓,增值税贡献率由2001年的35%下降到2005年的14.3%,税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纺织服装、皮革及其他制造业和纺织业的增值税税负率分别由2001年的4.89%和4.64%下降到2005年的3.2%和1.66%。
(五)个体税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呈下降趋势。个体经济曾经是xx市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xx市个体增值税完成3577.6万元,2005年个体增值税为3058.27万元,十年间xx市个体税收不增反降,减收519.33万元,占增值税的比重也由1996年的24.4%下降到2005年的6.6%。从近三年来看,也就是调高增值税起征点的2003年以来,个体税收也由2003年的3162万元下降到2005年的3058.27万元,下降了103.73万元。
三、建立税收与xx市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对策
要充分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建立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促进xx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2.推进税源社会化管理。一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横向配合,通过制度规范,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及时全面、准确了解各类涉税情况。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沟通,建立健全纵向协税护税网络,合力构建国税主管、部门配
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网络。三是加强对协税护税组织的管理,保证社会化治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征管信息化建设。一是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要在规范和提高内部信息质量的同时,关注外部信息的采集,根据数据评析和纳税评估的需要,采集有效信息,提高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明确信息采集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和财务核算信息.采取由纳税人自行申报与税收管理员定期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采集。税收管理员实地采集信息时,要做到“三到”:即到企业的财务、销售等科室。从总体上掌握经营情况和相关财务指标:到一线了解生产企业原材料耗用情况以及实际生产情况,或商业企业实际经营项目、经营规模等情况;到货物存放地,掌握企业原材料、库存情况。对第三方信息,要建立与工商、银行、财政、审计、外汇管理、技术监督、公安、法院、民政、交通、房产、建设等部门的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机制,由税源管理机构进行采集。三是要加强信息利用和归档管理。对取得的某个纳税人具体信息,要做到“三比”:即将纳税人的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作纵向对比,与同行业纳税人的涉税指标作横向对比.将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作账实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