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经验材料
一、基本情况
某村位于某县南方,村域面积7.88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小组,1702户、5425人,村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有党员155名,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养殖业等为主。“两项改革”后,该村广泛征询村民意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定以农综项目建设为契机,探索赋能土地资源要素引领产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产业发展,形成稻鳅、甜橙、水果等多点开花产业,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该村先后获得省市级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市3a级示范党组织、市级四好新村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土地资源从“当前”走向“长远”,产业发展实起来。深挖资源禀赋,依托农综开发、新村建设等项目,通过土地调型、 改良、确权等整治,增加村集体有效耕地面积1530亩,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发展甜橙产业,采取“农户+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经营,由投资企业与村集体共同创建甜橙产业发展服务组,为农户提供产业规划、技术教授、产品出销等服务,鼓励村剩余劳动力入社,为甜橙产业提供农技辅助等劳务服务。建立产业收益“631”(“农户60、企业30、村集体10”)分配机制,村集体实现年增收4万元以上,户均年增收1300余元,并为230余名村民提供稳定就近就业岗位,有效激发农户主动参与集体创收内生动力。
三、工作启示
某村立足实际,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要素,以招商引资、折价入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实现村内产业结构顺向升级、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集体创收突破20万元以上,主要工作启示包括以下几点。一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考虑土地赋能涉及技术、经济、行政、法律等多领域,科学制定总体规划,研制具体利用办法,处理好赋能全过程中农户、企业、村集体等各方联结关系,使土地资源利用发挥长远效益。二要立足优势分类指导。根据村社现有资源条件、产业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差异,对不同类别的土地实行合理流转、规模开发、集中整治等分类赋能,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利益联结方式等,实现地尽其利、地利共享。三要拓宽渠道提升效益。通过土地入股、劳务服务等渠道,激发农户主动参与对土地资源恢复,打造农旅产业,持续提升土地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