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经验八交流

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周年,本刊从即日起开辟“纪念改革开放**周年专稿”栏目,以文章、访谈、话题等多种形式,回顾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社会变迁,探讨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前沿问题。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和前进。欢迎读者、作者踊跃。

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总结,现择其要点,阐述如下:

经验之一: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向”也没有出路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也难以找到出路。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

这个基本结论,已经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践的证实。回顾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革浪潮涌来时,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忌讳改革,拒绝改革,困难越积累越大,最后引发全社会的危机,被人民所唾弃。二是积极地进行改革,也曾一度出现繁荣局面。但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情况下,把改革变为“改向”,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所谓“休克疗法”,企图在短时间内全盘照搬欧美的政治经济模式,结果经济滑坡,社会动乱,引发了全社会的政治经济危机。三是既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又注意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起点和归宿,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国家繁荣,得到人民的真诚拥护。这方面的代表就是中国,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高度赞赏。

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更不能动摇,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停顿、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经验之二: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农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还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私有化……

可见,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不抛弃“左”的教条,改革就无从谈起。

同时,我们要警惕右。右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思想上、政治上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鼓吹“全盘西化”,等等,往往被外国敌对势力利用,还曾酿成政治风波。正因为党中央始终警惕右,才保证了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我国的法律建设比较薄弱,人治的色彩比较浓厚,许多具体法规和政策往往随着领导人的改变而变更,领导人个人的好恶对政策影响过大,这是社会生活无序、政策缺乏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以往发生许多失误,包括像“”这样的重大失误发生的重要根源。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这一深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启示是,要把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运用法制手段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这样可以使人们在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化,还可以避免由于人事更迭,使改革进程发生逆转。

经验之七。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到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党的领导,解散党的组织所导致的灾难性恶果,从反面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就失去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不仅改革搞不下去,建设也无从谈起,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秩序也难以维持。这是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一条真理。

经验之八: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进行改革理论准备回顾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步履艰难,曲折多变,究其根源,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理论准备不足。理论准备不足,就是理论上的不成熟,而理论上的不成熟就会导致思想上的不清醒;思想上的不清醒,又会导致政治上的不坚定;这一切又导致实践上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条主义,机械地照搬别国经验,别国理论,别国改革模式;二是经验主义,越是缺乏理论指导,就越容易忽视理论的作用,凭老经验,靠想当然;三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只注重眼前,而忽视长远,重小利而损大局,急功近利。在有些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存在的忽冷忽热,朝令夕改,顾此失彼,究其根源,盖出于此。社会生活中的无序和混乱,根源于思想上的混乱,而思想的混乱又源于理论上的混乱。只有澄清理论上的是非,才能解决思想混乱问题,只有解决理论和思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社会生活的混乱和无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上,许多党吃理论准备不足的亏是相当大的,为此我们党和国家也曾付出过巨额学费。这个深刻的教训要牢牢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