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化解改革阻力]如何化解组织变革的阻力
改革再次成为舆论热点。从历史经验看,改革的战略设计非常关键。新一轮改革不能“推倒重来”,也不能仅仅通过“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因为,实践证明,仅有增量改革,而没有存量改革,最终必然陷入“路径依赖”之中。改革要在存量上突破,但这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会遇到强大的阻力。
此前,中国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效,是因为渐进式改革策略对被改革的对象或领域有好处,农村家庭或企业效率得到提高,民众得到了大量的生产剩余或闲暇,改革者也是巨大的受益者,因此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改革的阻力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部分既得利益者。因为进一步改革会使他们利益受损或增量减少,而另一部分人会得到更多。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效应,使得改革阻力巨大。
二是改革者(主要是政府各级官员)由于自己的利益不断扩大,开始更多地考虑风险,导致改革动力不足。
三是渐进式改革策略形成了较明显的“路径依赖”问题,造成制度缺陷固化,使社会各部门和各阶层陷入“自扫门前雪”的泥潭。后面的两个原因往往交织在一起,并不容易分开。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改革策略设计上,化解阻力,使改革得到绝大多数人支持,宏观层面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要激发改革者的激情。改革有收益,也有风险,在大家都有利益时或利益不断扩大时,人们更多的是考虑风险,使改革激情减退。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风险更大。推进新一轮改革可能造成的风险是阶段性的、部分的,而不改革造成的风险则可能是长期的、全局的。改革允许试错,改革者也需要更大的自主权。改革会有曲折,但贵在坚持。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不能就改革搞改革,改革政策要与发展政策结合。具体来讲,新时期我国发展战略的调整必须与改革的攻坚紧密结合,如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着力推进城镇化,那么,相关领域的改革应成为改革的重点。
如为加快城镇化,必须调整过度依赖于房地产投资的政策,坚持调控房地产市场。必须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社会公共服务,通过改革释放出内需增长的巨大潜力,让全体国民分享改革成果。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