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发展看国家经济发展五篇范文

第一篇:从货币发展看国家经济发展从货币发展看国家经济学生姓名

学号0909100507学院

专业

班级1005

指导教师

20011年

陈军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信息董山民月18日0

4摘要:本文基于对货币发展和形成过程的简单剖析,认识我国自入世以来在对内外

贸易中出现的各种摩擦与冲突,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其优缺陋弊,以此来了

解我国的货币体系以及经济发展中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一些个人并不成熟的建议和个

人对于货币发展的应措。

关键词:货币形成,发展,价值,货币政策,货币体系

目录

货币的形成过程

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我国应该如何在货币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个人应如何看待货币的发展

一、货币的形成过程

货币的产生: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说过:“劳动是我们购买一切东西所付出的原

始货币,是第一价格。”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货币的出现是对劳动付出的价值

衡量,人类社会出现之始,人们的劳动仅仅限于自给自足,也就只是自我劳动价值

的界定,没有与他人的交流,这自然也就不需要外物的衡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劳

动产出剩余,以及对于他物强烈的需求欲望,人们不在满足于自给之物,这也就促

使他们开始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于是就出现了最原始的“商品”

(恰当地说应该称作“物品”)交换。然而物物交换一则太麻烦,二则难以实现公平

合理化,以及彼此对于对方物品的价值衡量也难达到统一,基于这种情况,交易过

程往往就会被中断,除非有一方能做出让步,让步的个体自然是存在的,人类社会

不乏宽容大度之人,只是要让人类这个集体达到一致,自然是不可能的。并且按照

亚当斯密的说法,市场应该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推动的,简单来说,市场的公平

应该是建立在人们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这时,人们需要一种中介

来为他们的各自的物品做出衡量,作为交换过程中的量度,从而货币应运而生了。

它充当了一切物品的价值衡量尺度,也成为了人们劳动产出的一种量度。(当然货币

只是一种交换媒介,商品真正的价值来自劳动)

货币的形式:作为劳动衡量的价值尺度,人们自然要选用一些可以长时间使用的

物质做为商品交易中的货币,否则也就失去了其作为劳动价值体现的意义,试问有

谁会看着自己辛苦所得瞬间倾圯,这也就要求人们去找寻一种耐用的物品作为商品

交换的媒介。中国在商代时就有用贝壳作为货币使用的,古代斯巴达也曾将铁作为

货币的一种符号体现,古罗马曾经使用铜作为货币。纵观人类千年历史,金属以其

耐磨耐用作为货币使用可谓是独占一隅,统治了相当的时间,而其中又以金银为重。

由于金银铸币的难携带等原因,已经无法适应近代高速高效的经济活动,纸币随即

横空出世,自此,货币就完全只是作为一种价值符号,而毫无实际价值。从货币形

式的不断改进更换,恰好反映了人类商业活动

二、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货币对于国家的意义:既然货币是对于劳动价值的一种尺度,那么这种尺度总量就

应该与其所衡量的劳动总量保持一致,即一国国民总生产总量应该与该国发行货币

总量相一致,否则货币货币的度量衡意义将与国民真实劳动产出相悖。如果一国货

币总量对应价值超过该国真正的劳动产出是,那么也就意味着该国货币存在高估问

题;相反的,如果一国劳动产出总量超过该国的货币价值所对应的货币总量,也就是

说该国的劳动未能真正得到来自货币的认可。所以如何平衡货币量的发行和一国国

民生产总量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货币的真实的尺度超过劳动产出所产生

的价值,将会引发该国货币的贬值,对于时下我国经济的现状,这种情况将是国人

希望看到的,但对于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体,如若出现此种情况,将会对该国的进

口造成影响,以及整个国民手中的财富将会出现缩水,经济表现疲软,国际地位降

低;相反地,如果一国货币的衡量尺度小于该国劳动产量的产出,那么该国货币将

会出现货币升值,这样的情况将对出口造成打击,加剧国内通货膨胀,拖赘国民经

济的发展,目前中美之间的诸多交锋中就有人民币被低估一说,发达国家紧逼人民

币升值,局势紧迫。

货币纷争:所谓有人在的地方就一定会有矛盾和冲突,何况是国家这个一群人的

集合体呢。自从我国入世以来,矛盾就更显尖锐。尤其当下,中美贸易摩擦可谓是

比比可见,见惯不惯。而其中来自货币的纷争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表现在对汇

率的升降以及对于外汇的打压上。如自2008年以来,美联储多次开动印钞机,大量

施行货币宽松政策,向市场几度投放美元,将其国内压力转嫁到去世界人民的头上,

逼迫人民币的升值,挖空心思使我国外汇投入缩水。为什么美国等西方国家要世界

经济秩序的混乱中有货币引起的各种纷争与矛头都指向中国呢,其中可能不乏中国

是世界舞台中少有的异类——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其深层的原因,一则是为了

将其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从而转移公众的视线,这既是一种以邻为壑的矛盾转嫁,

也是力不从心下的一种无奈之举。从争端之中,我们也能发掘到西方国家自身经济

体系的不完善,致使其多次陷入泥淖。更重要的我们也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对于我国当下的利率管制的确特太过于„„,人民币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人民币的

国际地位与我国的大国身份不符,甚至受制于美元的走势。由此观之,货币纷争之

中如何改善本国货币政策,举足轻重。

货币政策:人类社会是一个集群的社会,而政府也是在这样一个大的集群中引变

而来,现今当然是以国家为主体,国家利益代表了这个集群的趋向利益,那么印刷

发行货币也就自然而然地由它来执行。为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于货币发行权

的垄断也是必然的(至于港币澳元则仅仅是由不可抗的历史因素所致)。政府所采取

的每一个货币政策也就顺势影响一国经济态势的发展。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国家通过

调整利率从而影响投资情况和整个经济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在我国,货币的调

控者当然就是央行了。自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最终波及到全球,

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在这期间央行就曾多次进行加息等政策,加息的具体就是回

笼资金,吸引储蓄,从而抑制膨胀。而对货币的调控工具,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

面实现。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

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

比率。中央银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通过对准备金的影响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通俗来讲,银行的利润主要是通过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率差来赚取利润的,而对于

其储户来说,银行要始终保证能够为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现金提取需要,这样看来

存款准备金率似乎是难以确定的,所以就通过法律来规定银行贮存的额度。贴现是

指商业银行从收受的未到期商业票据面值中扣除利息,并把票面余额以现金形式支

付给持票人的信用活动。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收受的商业票据拿到中央银行申

请再贴现,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调整再贴现率就是中

央银行调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而此种贴现的措施可以在萧条时期

鼓舞公司企业到银行进行贷款业务,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公

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即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运用公开

市场业务,可以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并通过利率的变动来调节总

需求,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首先是道义上的劝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发出

口头或书面的谈话或声明劝说商业银行自动地遵循中央银行所要求的信贷政策。这

种劝告没有法律约束力,但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次是利率上限:中央银行规定商

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最后是控制消费信贷:中

央银行控制分期付款的条件,包括消费者采购耐用消费品的最低现付额和最长偿还

期。

三、我国应该如何在货币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经济全球化下的背景下让人民币走出去。长时间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以

美元做为经济活动的流通货币,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于美元的依赖度较大。美元的走

向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经济发展

的成果受制于美元。尤其突出表现在外汇储备问题上,中国现外汇储备基数巨大,

而这种高额的外汇,大部分又都是以美元结算的,由此外汇的投资的发展就更让人

提心吊胆。所以我们要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从而是我们的外汇更多的以

我们自己的货币进行计价,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外汇问题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从

而削弱美元对于我外汇的冲击。当然这种体制在2009年萌芽,虽然处于摇篮阶段,

至少是从自身的一种反思后改正,意义可不谓不深远。比如在日本设立人民币储蓄

银行,在哈萨克斯坦设立人民币结算机构,相信不远的将来,人民币也能在世界舞

台上“颐指气使”。

2、调整证券市场的投资结构。首先应该要做的就是优化我们的证券市场结构,使其

趋于多元化。结构多元化可以很好地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暴能力,这种证券市场的

多元化也进一步使得投资结构多元化,层次化,也更佳趋于合理化,以期实现各种

产业的对接。这要回来说说我们的gdp,之所以提这个,首先先让我们对中美做一个

简单的对比,中国gdp中有50%之多是来自我们伟大的政府投资,其中主要有水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4参考文献:

杨林林.“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山东政法学院毕业论文.2011-3-23.2邢舒.谭永波.《赤子》2009年第10期.3李远延.“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4敖艳红.裴浩.“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危机及其治理途径”.内蒙古气象.2009年第1期.5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史海钩沉.6鲁运庚.“英国工业革命与环境问题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