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吕风霞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集中出现。就我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已接近饱和。如果到2010年,gdp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使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35%,全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是2005年的1.3倍。这将远远超过我省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需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体系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经济发展必须顾及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国外的经验教训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损害。这种所谓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当前,要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三要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我省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峻的现实和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已迫在眉睫。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逐步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体系。这是削减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现实要求,是解决资源危机和体现新型资源价值的迫切需要,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创新补偿机制,逐步实现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是保护资源的强力措施。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加强对补偿制度的管理,经济补偿实现法制化。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制度。另一方面,完善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再一方面,国家地方有关部门要加快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立法工作,要做到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尽快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形成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协调机制。为了校正传统gdp缺陷,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环境)损失之后的真实国民财富。“绿色gdp”不是主张将一种东西计入gdp,而是主张将“另一种东西”从gdp中剔除。而这“另一种东西”就是“生态成本”。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过来也一样。如果用生态审计的标准来衡量地方领导为官一任的政绩时,“绿色gdp”无疑是多了一把“生态尺子”,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个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衡量官员的政绩不单和经济增长挂钩,而要用一整套综合社会指标来考察干部:不仅要考核经济指标,还要考核环境指标、资源指标、健康指标等;不仅要考核经济的增长数量,还要考核经济的增长质量;不仅要考核当代人拥有的财富,还要考核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用绿色gdp考核体系,可以在效解决经济发展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问题,逐步形成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协调机制,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如何提高市民素质,让人民群众成为美丽天津建设的主体”„„昨天(1日),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的分组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围绕建设美丽天津,以凝心聚力、求真务实的精神进行深入探讨。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家园,成为大家的共识。

与会人员认为,市委十届二次全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优,凝心聚力,接力奋斗,巩固和发展了天津的好形势。“春兰书记的讲话全面阐述了建设美丽天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内涵非常丰富,指导我们提高了对建设美丽天津重大意义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共享发展成果。”

“抓产业结构调整,促经济转型升级,是建设美丽天津的必经之路。”“现在人民群众的需求是由奔小康到要健康,水质保护、空气污染防治、环境绿化、市容整治,一个都不能少。”“要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材料,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使绿色建筑成为天津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大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谈认识、找不足,定目标、出招法,集思广益,思想火花不断迸发。

讨论中,与会人员一致表示,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推进美丽天津建设至关重要。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即知即改,善做善成,以优良作风取信于民。“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殷实富足但环境退化也不行。只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模式创新,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天津更高水平的发展。”大家信心满满地说。(记者高羽)

第三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摘要】

经济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进步。而甘肃省民勤县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发展区域经济的启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为代价,只有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均衡,才是长久之计。

【关键词】

民勤;生态经济

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顾及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甘肃民勤生态经济发展的启示

民勤的历史就是治沙造林的历史。民勤的经济发展也是和防沙治沙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处理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时,民勤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民勤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三大战略;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加快建设区域经济增长极;培育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四大产业;着力建设石羊河流域生态屏障区、经济转型示范区、绿色产业和洁净能源开发区、科教人文示范区;民勤县勾勒出了生态经济建设的示范样板。

1.治沙造林,建设生态屏障

近几年,民勤县制定实施了《民勤县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办法》,加大治沙造林力度,稳步推进荒漠化治理进程,构筑防沙治沙生态屏障。民勤县立足项目,综合防治,初步实现了防沙治沙由纯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启动了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按照“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防沙治沙精神,统筹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整体推进生态保护保护与建设。

民勤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积极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一体化的沙产业,全县完成农户承包治理经营21.68万亩,种植甘草、梭梭、枸杞等沙生药草15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2.51万亩,白茨接种锁阳500亩,建成了1.34万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完成防风固沙林建设6.13万亩,农田防护林网5.02万亩,封沙育林草19万亩。

2.调整农业结构,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

在加快治沙的同时,民勤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生产模式,着力培育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瓜菜产业;暖棚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实现农民户均2座棚、3亩特色经济林,人均1亩高效节水大田,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到“十二五”末,建成设施瓜菜生产基地6万亩、养殖暖棚7万亩、酿造葡萄10万亩、红枣10万亩、枸杞2万亩,把民勤建成河西优质农产品重要产区、全国品质一流的酿造葡萄基地和优质红枣、枸杞的主产区。

3.大力推广高效节水产业的发展

调整农业结构。民勤县还按照“面积调小、水耗调低、效益调高”的原则,以配水面积和水权总量为依据,大力压缩亩产值在2000元以下、亩耗水在400立方米以上的小麦、洋葱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棉花、杂交食葵、小茴香、黄白蜜瓜、制干辣椒等高效节水作物,推动高效节水主导产业向资源优势区、高产丰产区和技术成熟区集中,建立了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与节水增收目标相配套的种植业结构。

4.工业强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生态治理。民勤在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同时,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立足全县煤炭、石墨、光能、风能优势和农畜产品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全力“引项目、建园区、找矿藏、上规模、增效益”。

同时,民勤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县城交通、通讯便捷和人流、物流量大、服务水平较高的有利条件,打造城东工业集聚区,着力培育以酿造、食品加工、中药材、循环经济、彩印包装、棉纺、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等为主的八大产业集群。

经济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全社会进步,真正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高耗能、高污染、不计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我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民勤县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思路、一种发展区域经济的启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是以环境破坏为前提的,也不应该、必须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只有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均衡,才是可持续的,才是长久之计。所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行生态经济观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才是实现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根本出路。

二、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的原理以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形成环境优良、资源再生产能力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具有以下特征:

1.协调性。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协调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只有协调,才能发挥出整体效应,才能实现“1+1>2”效应。

2.系统性。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

(1)生态经济系统是个开放的系统。这种开放系统的存在,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

(2)生态经济系统与环境密切相关。在生态系统的诸多组成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而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

(3)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们在考虑生产和消费的同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只有这样,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3.循环性。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这种循环是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但是由于有了人们的各种干预,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4.价值性。生态经济系统除了具有协调性、系统性、循环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价值性的特征。

(1)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2)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充分考虑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

(3)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西藏地区海拔大于3000米的地区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92.60/0″海拔高亢。气候寒冷,植物生存环境严酷”气温昼夜变化和大风日变化大,夜雨率高”气候年际变化大,易促发多种气象灾害”

(三)水土流失。沙漠化敏感

所谓的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应产生生态失衡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西藏地区水土流失敏感。相当敏感和极敏感区的面积总计43.17万平方公里,占35.89%,主要分布在人口较密集。经济较发达的藏东。藏南。和藏中大部分地区”西藏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各个等级的面积差异大,不敏感面积为19.0215万平方公里,占15.83q0;较敏感为34.0835万平方公里,占28.36%;敏感为44.3428万平方公里,占36.89%;相当敏感为10.5495万平方公里,占8.78%;极敏感为12.1911万平方公里,占10.14%”5-西藏地区的半干旱河谷区,陡坡山地区及半干旱。干旱高原区等特殊生境分布面积大”这些地区土壤浅薄,水分缺乏,植被发育差,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生态系统一旦破坏极难恢复”而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使得该区的环境修复与损坏存在两种相悖的倾向:修复的良性过程缓慢,损坏的恶性循环过程加速”原生态环境若被破坏,再度恢复便十分艰难,极易陷入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过程中并诱发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