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五篇范文

中国交通运输改革开放三十年·安徽卷

安徽省交通厅二〇〇八年十月六日

“弹指一挥间,交通展宏图”。在历史长河中,30年是短暂的,但是改革开放短短的30年,安徽交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汽车跳,安徽到”,到全省公路管理和养护水平进入全国前十名;从1978年长江淮河上仅有3座大桥,到现在长江、淮河上各有3座、12座大桥,在建的各有1座,基本实现天堑变通途;高速公路从零的突破到接近2500公里,只经过短短的17年时间;从破旧的客车、木质的船舶到高档客车比例占到省市际营运班车的35.6%,木帆船、蒸汽机船、水泥船被全部淘汰,实现船型标准化,平均吨位从几十吨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吨等等,无不说明改革开放30年安徽交通发展之路,正是改革开放进程和辉煌成就的高度浓缩。

一、历史进程

回首三十年,安徽交通大致经历了恢复起步(1978~1990年)、重点突破(1991~1997年)和全面加快(1998~2002年)、科学发展(2003~2008年)四个阶段。

(一)恢复起步阶段(1978~199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纠正了“左”的错误,全国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经过十年文革,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确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安徽交通步入恢复起步阶段。

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广大农村群众对“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快修路”,成为这一发展阶段的显著标志。这一时期交通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公共财政对交通建设投资一片空白,交通建设资金缺口很大的情况下,省交通厅调动各方面、多层次的积极性,采取了“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多渠道集资,并通过出台发展政策、减

-1-免相关税收等措施,促进交通建设和发展。1985年起对全省18条干线公路全面拓宽改造,大力修建山区公路和旅游公路。至1990年共改造拓宽公路1373公里,其中达到

一、二级公路标准的有800公里,使全省国省干线公路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1989年通车的蚌埠淮河公路大桥为我省最早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这一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的活跃,通过“民需民办、自建自养”,区乡公路发展较快,初步改善了“行路难、运输难”的状况,基本形成了“乡建道班,区(镇)建站”的管养模式。原宿县栏杆区1981年至1984年,在全省首先实现村村晴雨通车。

1980年7月安徽省公路管理局成立以后,首先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重点抓好养路费收支计划管理,同时加强工程、技术、养护、路政、机料、财务等工作的全面管理。同时,根据“用路者养路”的原则,安徽省计划委员会、交通厅、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联合颁发《安徽省公路养路费征收和使用实施办法》,将“行驶公路的车辆”改为“凡领有牌证的车辆”都应缴纳养路费。1984年省公路管理局进行公路机构改革试点,以宣城地区公路总站为主,成立安徽省公路管理局芜湖分局。

1978年,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启示下,全省公路部门对公路养护工作进行了改革。萧县公路站率先实行“三包、四定、一奖、一集中”的养路经济责任制;1980年,《安徽省公路养护道班“四定一奖”(试行办法)》在全省推行。这种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改革公路养护的管理方法,既基本解决了养路工人长期“吃大锅饭”的问题,又较好地调动了养路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降低了养护成本,好路率稳步上升。

这一时期,路政管理重点在加强农民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摆摊设点、骑路集市等违反公路法的行为的整治工作。1983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清理路障工作,在全省开展清障大检查,初步解决公路设障的“顽疾”。1986年,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公路管理条例》,1987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和交通部制订

-2-的“实施细则”,公路路政管理正式迈入法制化轨道。全省公路各级部门及时组织力量,加强对“两个条例”的宣传工作,路政管理部门建立路政管理档案,对侵占路基、破坏路产路权、违章建筑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登记,逐一依法妥善处理,全面做好路政管理工作。

水运建设取得良好发展。1982年,安庆、芜湖大件码头先后建成,结束了我省无大件码头的历史。1980年和1985年,芜湖、安庆、马鞍山港口先后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贸易港。新建的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有两个万吨级泊位,可以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吨轮。到1988年底,全省通航里程包括长江401公里在内已达5926公里;有通航建筑物33座,其中船闸29座、升船机4座;实现渠化航道2400公里,占通航总里程的44%。到1990年底,随着肖濉新河的通航,结束了淮北无水运的历史;枞阳、杨桥船闸的建成使用,使通航条件大大改善;全国交通重点工程—淠淮航道沟通工程的积极推进,必将结束六安地区封闭的水运史。

站场建设实现较快发展。1985年在国内率先出台《征集汽车站建设专用基金实施办法》,安庆、淮北、合肥、滁县、马鞍山、巢湖、黄山等汽车站相继建成,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同年6月,省政府授权省交通厅批准全省首家固镇县懈保桥收费站收取过往车辆通行费。1987年在全省实施了养路费超收地(市)全留政策,使公路养路费征收率大幅提高。1990年底,全省征收公路养路费44341万元,是1977年7706万元的5.75倍。

同时,按照“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公路水路运输空前繁荣。1984年,省汽车运输公司撤消,人、财、物三权下放给地方,同时成立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局。这是安徽公路运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创造了运输市场的开放格局,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公路运输经济结构。在“有路大家行车,有河大家行船”和“国营、集体、个体三者一起上”的原则指导下,单一所有制的禁锢和交通部门包办公用运输的封闭状态被打破,公路水运市场全面开放,国营、集体、个人运

-3-输主体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个体运输迅猛增长。至1990年,其运力占社会总运力的50%以上。1982年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安徽省公司成立,首次开辟了安徽至香港、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远洋航线,结束了我省无远洋航线的历史。至1990年,全省共有各类船舶199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其中专业运输船舶达到1.22万艘、88万吨。

随着个体运输的蓬勃发展,水上运输安全问题凸显出来。乡镇运输船舶逐步成为内河运输战线上一支活跃的力量,对国营、集体运输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但这些船舶技术状况差,人员素质低,违章冒险航行现象十分严重,由此而造成的翻(沉)船死人事故不断发生。1985年以前,平均每年死亡人数在100人以上,最高年份1983年达152人,其中乡镇船舶死亡人数比例逐年上升。为保障乡镇运输船舶安全,1981年以后先后制定了《安徽省农副业船、渔船、渡船安全管理办法》、《安徽省渡口管理办法》、《安徽省挂浆机船安全技术管理》等管理办法。1987年,经安徽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安徽省港航监督局和船舶检验局,同时,在地市一级设立了15个港监船检处,在县一级设立了54个港监船检所,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政令、分级管理,依照行使港航监督和船舶检验职权。1989年5月19日以省8号令颁布了《安徽省乡镇运输船舶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是我省内河交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法规。这一《办法》的实施,理顺了内河交通安全管理关系,落实了乡镇人民政府的具体领导责任,明确了交通、港监、公安、工商、税务、保险等有关部门的分工责任,体现了分工管理、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综合治理的精神,从而使内河交通安全基本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重点突破阶段(1991~1997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总体开放格局。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各行业深入推进,交通建设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重点突破。

-4-长期以来,交通公共投入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制约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途径,传统的依靠财政投入的单一交通融资体制逐步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融资渠道转变,逐步形成了国家投资、社会融资、群众集资、外商投资等多元化的筹资新格局。1996年11月13日,安徽皖通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发行h股,开创了国内公路企业境外融资的先河。

随着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形象工程陆续建成,我省公路、桥梁、港口码头、航道、车站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地改变了我省的交通面貌。合宁、合巢芜高速公路,205国道马鞍山过境线和天长段、104国道文明样板路、318国道宣广段、312国道六叶段、合淮路改造工程完工或建成;铜陵长江大桥、黄山太平湖大桥、陇西立交桥、淮河蚌埠、凤台公路大桥、安庆皖河大桥等一批特大桥梁建成通车。1995年建成的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在结束我省境内400公里皖江无跨江大桥的历史的同时,也是我省利用日本协力基金贷款,依靠社会融资、收费还贷建设公共交通设施的成功范例。

这一时期,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1991年10月4日,合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我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早在1986年,我省就成立安徽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和安徽省高等级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同年10月1日,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全长136公里的合宁高速开工兴建。当时全国还在争论要不要修高速公路时,安徽交通人就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掀开了安徽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1991年夏,我省遭受特大洪灾,省城合肥通往外地的铁路、国省干线全部中断,唯有合宁高速如长龙卧波,畅通无阻。正是有了合宁路,中央领导得以前往灾区指挥抗洪救灾,大批救灾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运进灾区,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合宁路为“救命路”。

-5-许多公路界的同行感慨地说,合宁高速不仅是安徽人民的救命路,也是全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救命路。

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化。1990年,为加强公路养护管理,省公路局将工养科分为工程科和养护科两个科室,加强对全省公路养护的指导工作。同时,公路建设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度、重点工程建设业主负责制等制度相继建立,公路建设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沪蓉高速公路高界段、合徐高速公路等工程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安徽省道路管理运输条例》、《安徽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安徽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交通法制建设逐步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交通建设市场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

1994年,省政府印发了《全省公路分级管理实施意见》,对全省公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明确了省公路管理局依据交通厅授权,负责全省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国道、省道的修建、养护管理由地、市、县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县道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由行署、市、县交通局内设县乡公路管理科、股负责;乡道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修建、养护和管理的公路分级管理新机制。公路养护组织改革试点推进,由长期管养一体的格局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养管分离新模式迈进。在1997年全国公路养护与管理综合检查评比中,安徽省名列第10名。从1994年开始,连续每年开展路政管理宣传月活动,加强对公路路政管理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爱路、护路意识。

伴随着公路管理体制和养护机制的完善,公路规费征稽工作逐步规范。1991年,全省公路养路费征收业务从路政管理中分离,负责养路费征收管理工作。1992年,经省交通厅、公路局与省高级人民法院协商确定全省各地(市)中级人民和各地(市)、县人民法院成立公路巡回法庭。并派驻在公路管理部门,负责养路费征收和路政管理案件的处理。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地方政府管理的收费站移交公路部门归口管理。1995年3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60号令《安徽省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办法》,使养路费征收有了法律依据。

-6-这一时期,全省交通系统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省海运股份公司、滁州扬天汽车股份公司、灵壁运输集团等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均获成功。全省交通部门运输企业苦练内功,加强内部管理和技改工作,企业经营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普遍有所提高。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主题。为推动我省交通文明行业创建任务,进一步巩固治理公路“三乱”成果,全面提高我省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自1995年开始,先后完成了部级文明样板路g10

4、g312,省级文明样板路g206合安段、s10

5、s202等的创建任务。全省交通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如入选“全省精神文明十佳人物”的交通职工李道玉、吴长全,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周全胜,被誉为“文明之花”的淮北运管处等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

(三)全面加快阶段(1998~2002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亚洲和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周边经济形势恶化;1998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面对国际国内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方针。全省交通系统抢抓机遇,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建设投资逐年攀升,标志着全省交通步入全面加快阶段。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仅1998年当年两次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从原计划31亿元人民币调整到57.4亿元。至1998年底,全省实际完成建设投资63.3亿元,相当于第八个五个计划期间交通建设投资的总和。各地都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把加快交通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少地方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交通重点工程,使交通建设由单一的行业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给交通建设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环境。

-7-1998年至2002年全省交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400.35亿元,其中2002年,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8.4亿元。在这五年里,沿江二级公路、312国道合叶段、南淝河航道、沪蓉路高界高速公路、南照淮河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北岸接线、界阜蚌一二期工程、318国道宣城南环线、合徐路南段、连霍高速公路、合安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通车。五年新增公路里程44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1公里,一级公路148公里,二级公路2491公里。至2002年底,我省公路总里程达675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6公里,一级公路300公里,二级公路7480公里。2002年底与1997年底相比,二级以上公路里程由5422公里上升到8646公里,公路密度由27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48.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由18111公里增加到30808公里,好路率由64.8%提高到70.2%,公路绿化里程由23640公里上升到47281公里。全省不通公路的乡减少到3个,不通公路的村的数量由1997年底的3373个减少到2001年底的1492个。

同时,加大对水运建设投入力度。这一时期,安徽航道建设以“江淮水运振兴工程”为重点,围绕全国“一纵两横两网”和安徽水运主通道建设规划,按通航300—500吨级为标准,重点建设了长江淮河水系主要支流航道,并将重点转移到淮河及其重要支流。相继建设了合裕航道、颍上船闸等一批重点工程,改善航道里程116公里,新增通过能力8000万吨。内河航道总里程达6504公里,通航里程超过5600公里,分别居全国第七位和第八位。在1996~1998年间,历时3年完成了全省范围内内河航道技术等级评定工作。

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了5000公里重要县道养护上收工作,出台了《全省公路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意见(试行)》,大部分市初步实现养护工程走向市场的目标。“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养护管理新理念得到贯彻,逐年加大养护资金投入,加大日常养护和预防性养护,委托中介机构开展路网养护质量巡检,提升公路养护水平,确保公路畅通和安全。为了

-8-提高公路养护积极性、提高公路养护水平,陆续建成了51个机械化养护工区、100个中心道班和200个普通道班,给每个工区机械设备约200万,中心道班的主要设备配备也由省公路管理局统一组织招标采购。调整水上交通管理机构,规范了全省地方水上安全监督机构名称。顺利完成水上管理机构的合并、更名,省航运局、省航道局合并,成立省地方海事局、省港航局、省船舶检验局,三块牌子一个机构。积极推进我省境内长江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完成长江五港下放工作,交由所在市政府管理。

路政管理内容逐步转变为以贯彻《公路法》、《安徽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安徽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为主要内容,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按照“通畅、安全、和谐、服务”的管理理念,使路政管理工作迈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提请省人大修订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和《安徽省路政管理条例》,明确了公路管理机构路政执法主体资格。

全面开展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安徽省道路运输业规划》、《安徽省农村公路发展规划》和《安徽省水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全省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评审和全省第二次全国公路普查资料编印工作及第二次全国内河航道普查在我省的试点工作。

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路建设筹融资体系。首次争取到世行项目Ⅰ2500万美元用于合安路路网建设,世行项目Ⅱ铜陵至汤口公路顺利实施。民营企业开始进入高速公路建设和经营领域,合巢芜、徽杭路安徽段、蚌宁、亳阜等高速公路经营权全部或部分转让给民营企业,并进行了利用bt方式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的尝试。省高速公路总公司皖通a股成功上市。按照“谁建、谁用、谁受益”的原则,鼓励货主、企业自建码头,逐步将港口建设推向社会,使港口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经省政府批准,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安徽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1年6月,由原安

-9-徽大学交通分校和安徽交通学校合并组建完成。

(四)科学发展阶段(2003~2008年)

进入21世纪,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1000~3000美元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是社会利益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和各种矛盾突显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省交通系统坚持调整交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注重推进创新,强化行业管理,践行“三个服务”(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战胜了淮河特大洪水、非典疫情、禽流感、特大雪灾等自然灾害,各项工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一时期,交通事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得到高度统一,交通行业逐步由传统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由传统的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并重方向发展。强调科学规划,用规划指导建设,统筹公路水路交通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充分衔接和配套,服务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强调“科教兴交”战略,积极运用最新规划成果,吸收最新设计理念,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集约利用土地,强化生态环保。强调公路水路同步协调发展,既抢抓机遇加速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又把农村公路摆在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加快高速公路发展和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国省干线改造,加大对水运建设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我省水运优势。强调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充分发挥系统整体优势,不断提升运输保障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客货运输网络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建设规模与发展速度相协调、建设管理养护与运输相协调、运行质量与服务水平相协调。强调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加快构建和谐交通,认真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省公路管理局自2002年开始,陆续出台了《安徽省公路桥梁大中

-10-修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公路桥梁大中修工程强制性规定》(试行)、、《安徽省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办法》、《安徽省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安徽省公路小修保养工程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全省公路路面大中修工程质量检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加强对路网大中修工程的管理。自2004年开始,对养护工程实行准入制度,以养护工区、中心道班为依托组建养护公司,对大中修等养护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度,规范和培育养护市场。委托建立健全桥梁养护机制。并自2004年开始,对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急弯、陡坡、视距不良路段实施安保工程,全面消除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和重要县道的交通安全隐患;自2006年开始,在全省范围选取部分市山区公路的地质灾害点实施灾害防治工程,实施灾害防治工程后的路段抗灾能力明显提高。

2003~2007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028亿元,是2003年前5年投资额的2.6倍,投资量年均增长19.1%。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公路建设完成投资99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607亿元,国省道改造102亿元,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70亿元,全省争取中央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43亿元,省交通厅投入资金35.5亿元,带动地方共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69.8亿元,是建国以来我省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水运建设完成投资28亿元,港口建设也开始全面提速,安庆马窝港区主体工程竣工,芜湖朱家桥集装箱码头开工建设,马鞍山港改扩建工程完成投资19665万元,颍上船闸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巢湖港巢城港区一期工程和铜陵港件杂货码头改建工程开工兴建;全省小港站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220万元。预计2008年将完成建设投资超过200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有望突破2500公里,完成全部高速公路网规划近一半的里程。铜黄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最小程度影响、最大限度保护、最强力度恢复”的环境保护目标,黄塔(桃)高速公路积极创建交通部典型示范工程。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2008年至2012年,我省交通发展要按照适度超前、保障有力的要求,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全面加快公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城市交通体系的有机衔接,适应我省加速崛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00公里,到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500公里,新改建改善国省干线公路5000公里,建成农村公路4万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5亿吨,实现安徽高速公路东西向3小时过境、南北向6小时过境,合肥至十六个省辖市当日往返,县城基本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全省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通水泥(沥青)路的目标,长江黄金水道安徽段建设取得重点突破,基本形成“两干三支”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和沿江港口群。

2008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确保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00亿元,力争240亿元。建成高速公路300公里以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5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1万公里以上、国省干线及重要县道改建1000公里、渡改桥100座、渡口标准化500道,建成农村公路客运站160个。完成港口吞吐量2.6亿吨。交通规费收入较上年实绩增长5%。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