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支撑助推乡村振兴主要做法:推动粗放低效产业加速向三产融合发展转变

启动综改区建设以来,县主责主建,前线指挥部靠前指挥,始终坚持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聚焦支柱产业,聚力机制创新,先后引进龙头企业5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70余家,连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近万亩,带动2481人致富解困。2022年核心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

一、路子如何走——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着力把握“适生高效”这个关键

综改区地处深丘腹地,人均仅7分耕地且80%为坡台地,林地面积广但绝大多数为柏树、杂木,传统产业比重大,种养业收入极低。为加速改变这一现状,综改区一方面聘请清华大学、中国农大、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深入调查研究论证;另一方面组织100余名基层干部、种养殖户到省内外20余个地区考察学习,着力开拓视野,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有效破解想发展无门路的问题。一是精心论证力求适生高效。结合区域气候、土壤等条件,重点发展有种植传统、有市场前景的柑橘和耐干旱、耐贫瘠,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木本油料两大主导产业。同时,适度发展草饲型养殖和水产养殖,加快提升粮油品种品质和品牌。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甜橙产业园、“油牡丹+山桐子”高产高效套种示范园和藏黑猪、品牌土鸡集中养殖基地。二是合理布局确保形态适宜。确立“粮油下田、经作上山、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思路,根据丘地断面特点布局不同建设业态,沟槽地以双低油菜和稻渔藕复合模式为主,二台地着力发展果—草—畜模式,坡顶发展坚果及其他高效林产业。三是创新模式促进融合互动。同步编制示范区总体规划和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4个专项规划及11个镇乡的总规和控规,明确城镇、产业、生态三类空间布局。采取“点—线—面”带动模式,以“重点乡镇+示范园区”“中心村+规模产业”为核心点,发展“互联网+生态立体农业+乡村旅游”,促进镇园融合、农旅融合、产村互动。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三、群众咋参与——利益联结,共建共享,始终围绕“群众增收”这个核心

群众乡村振兴始终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综改区按照区域发展和精准致富双轮驱动的要求,坚持建基地先建利益联结模式,有效破解龙头企业与农民争利问题,构建起群众与企业基地共建共享的良性格局。一是四方分成互惠共赢。在宋观庙村试点探索整村以土地入股甜橙种植专业合作社,专合社委托企业代建代管基地三年,盛产后基地由专合社统一经营管理,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按照1元/斤保底价回收。收益按照农户、企业、专合社和村级组织四方“7111”分成。甜橙盛产期亩产可达5000斤以上,人均增收近3000元,真正实现企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入的共赢局面。二是股权量化精准扶贫。在王家堰村试点探索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将支持该村水产养殖基地的财政补助资金340万元,量化到水产专业合作社成员。整合扶贫产业周转金、社会帮扶资金53万元,作为建卡贫困户集体股本投入水产养殖基地。集体股本收益的80%由建卡贫困户按人分成,20%建立致富巩固基金,解决致富后长期帮扶问题。目前,已发展泥鳅养殖基地200亩、稻鳅共育基地230亩,可实现年收益300万元,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元。三是龙头带动种养助农。试点“1+4”(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土鸡养殖产业扶贫新模式,目前存栏土鸡160万只,直接带动贫困户230余户。同时,引进铁骑力士公司,推广“1211”生猪养殖模式,即:一栋圈、两夫妻、年出栏1000头、纯利润10万元以上,53户养殖户今年可户均增收10万元。四是银企合作惠民兴业。引进广汉蒲金鹅业,在石桥沟村推广“公司+金融+农户”模式,公司鹅苗由市商业银行提供20元/只贷款为农民统一支付,剩余10元鹅苗费用在公司回收鹅蛋时统一抵扣,鹅蛋由公司按照4元/个保底回收,有效降低了农民的投入成本。目前,已率先与20户贫困户签订协议,发展青草鹅2000只,预计今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五是产村相融旅游促收。顺应旅游消费升级新趋势,大力发展“生态立体农业+乡村旅游”,同步建设特色小镇、美丽新村,加快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完成景福、双乐场镇4公里街道黑化整治及绿化、亮化配套,新建1个场镇污水处理厂;出台土坯房改造奖补办法,依山就势新建“荷乡果居”“花香院子”2个新型村庄,新、改建1028户农房,“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木花窗”的北民居与甜橙、油牡丹、莲藕等近万亩观光农业交相辉映,旅游观光加速成为群众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推进产业扶贫,厚植区域产业发展优势,努力为丘区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探索新路,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