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深化交流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全正确。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如此大的历史性成就,才实现了当代世界各国少有的高增长,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经验不足、具体设计不周密造成的;有的是操作过程不规范造成的;还有的是发展和改革在一定阶段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总体上看,这些都不是改革方向出了问题。恰恰相反,这些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也只有依靠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才能够解决。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十一五”包括今年的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总的要求是: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今年两会期间,总书记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总理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要实现新阶段的发展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央领导同志在“十一五”规划刚刚起步的时候,旗帜鲜明地再次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首先,通过改革,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以上的国有重点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减少40%,但国有总资产和净资产都在稳步增长。与此同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促进增长、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1/3的GDP和4/5的新增就业岗位都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二是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三是政府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趋向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机制初步形成四是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五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转变六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其次,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19**年,我国GDP从36**亿元增长到18.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9.4%,而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在3%左右;财政收入从113*亿元增长到3.16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9亿美元增长到1.5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78亿美元增长到8189亿美元;铁路、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目前,我国GDP位列世界前五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二位,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谷类、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钢铁、煤炭以及电视机、电脑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19**-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049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元提高到33**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55.9亿元增长到67288亿元;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01平方米和8.2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和29.5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51.7和66.8%,减少到36.9和45.5。

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全正确。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如此大的历史性成就,才实现了当代世界各国少有的高增长,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当然,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因为利益调整的层次较深、力度较大、涉及面广,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实际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具体分析。有的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经验不足、具体设计不周密造成的;有的是操作过程不规范造成的;还有的是发展和改革在一定阶段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总体上看,这些都不是改革方向出了问题。恰恰相反,这些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也只有依靠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才能够解决。所以,中央领导同志在这个时期发表重要讲话,表明了全党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在发展和改革的实践中,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要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使我们党在领导发展的思想理念上实现了新的飞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两大战略思想具有长远的、根本的、全局的指导意义,是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方针和总原则。

然而,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既要转变发展理念,也要转换发展模式,尤为重要的是,要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要落实两大战略思想提出的各项要求,在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方面还面临一些障碍,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革除。

从微观基础看,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就现象而言,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比较粗放、不注重内部挖潜改造;过分依赖数量扩张,热衷于铺摊子、占地盘;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规模小而散,整体竞争力不强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都与企业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关。

从市场载体看,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当前我国存在着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这又是与土地、水和能源、重要矿产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有直接关系。行政性垄断、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导致商品和要素尚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完全自由流动,阻碍着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投资规模之所以居高不下甚至一段时期过度膨胀,原因很多,但与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有很大关系。

从政府层面看,政府职能转换还不到位。一方面,政府“越位”干预企业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还很多,致使企业行为和市场运行扭曲。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缺位”的现象也很多。单纯追求GDP增长,就会忽视社会发展,使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导致一些重大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此外,城乡发展之所以不协调,与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密切相关。

从社会关系看,也存在不少体制问题。分配不公和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很复杂,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不够。“上学难、负担重”的问题之所以比较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的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滞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很大程度上是卫生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完善、“医药不分”和“以药养医”等原因导致的。此外,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混乱,与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信用服务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缺失密切相关。

总之,无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求我们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保障。

三、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指导思想

一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又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不仅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思想理念的升华,也是我们党指导改革的思想理念的升华。

正像我们党对领导发展的认识有一个随着发展的实践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一样,我们党对指导改革的认识也有一个随着改革的实践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个提法虽不成熟,但对当时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之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些都反映出,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我们党对改革目标和指导思想的认识在不断深化。19**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且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改革目标是科学的、全面的,包括了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质的规定性。它表明,我们要建立的经济体制,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崭新体制。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关于教育、卫生体制改革。要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通过强化教育的普遍服务功能,缩小公民受教育的差距,阻断贫困和不平等的代际传递,促进发展机会的平等。与此同时,要围绕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与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力争“十一五”期间取得明显进展。

关于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在逐步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综合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又涉及农村上层建筑的变革。进一步改变农村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环节,比免征农业税、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更深刻、更艰难,特别是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同时,要在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加大探索力度,建立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关于完善社会管理体制。要把加快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其目标,就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为此,要在强化政府社会服务管理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其他组织的作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