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殡葬改革交流
我们国家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基础不平衡,殡葬风俗差异性很大,殡葬文化也有迥异。如何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状况的殡葬改革的新途径,是各级民政部门在深化殡葬改革的进程中亟待思考的问题。
扬州市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河网密布,物产丰富,土地资源十分宝贵。自我们国家实行殡葬改革方针后,扬州市是最早被列入火葬区的地区之一。经过五十年的殡葬改革的历程,该地区的火化率逐年提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至2006年,扬州市的火化率始终稳定在100%,以火化为标志的第一次殡葬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年来,扬州市民政部门不断深化绿色殡葬、生态殡葬、文明殡葬的理念,大力推行骨灰处理方式的多样化,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维护了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不能停滞不前。在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东南沿海地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巩固死亡人口火化率,倡导骨灰处理多样化,推进墓园建设生态化,加快殡葬设施环保化,提高殡仪服务规范化。
毋庸置疑,殡葬改革任重而道远,殡葬管理任务繁杂而艰辛。尽管各地民政部门矢志不渝地推进殡葬改革,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千年的殡葬陋习根深蒂固,入土为安的殡葬习俗客观上给推进葬法改革带来了很大阻力;二是殡葬法规的滞后,制约着殡葬事业的发展,现行的殡葬法规与现实的殡葬改革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社会舆论对民政部门的殡葬管理产生不少歧义;三是殡葬事业单位设施老化,殡仪服务单位自我发展不快,与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不相协调;四是殡葬改革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骨灰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导致骨灰乱埋乱葬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不少地方骨灰公墓无序发展,与提倡骨灰多样化处理的殡葬改革方针相悖。针对这些问题,扬州市民政部门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进殡葬改革,持之以恒地开展“殡葬改革突击月”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清理骨灰乱埋乱葬,加快骨灰处理设施多样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巩固了殡葬改革成果。从十多年殡葬改革的实践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推进殡葬改革,思想观点要更新
殡葬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殡葬方式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精神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一,遗体处理方式对环境要素的影响尤为突出,传统的土葬习俗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显而易见,现代的骨灰葬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呈日益增加的趁势;第二,遗体棺葬对森林资源的耗用极为可观,另外建墓立碑对石材、水泥等耗用有增无减,少数地方建有墓地的山丘“白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风景旅游区、水源保护区、经济开发区周边乱埋乱葬的坟头随处可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第三,举丧形式与人民群众和消费水平息息相关。一些地方隆丧厚葬之风未能有效控制,超脱了低收入家庭、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消费承受能力。第四,封建迷信的丧葬观点和传统的丧葬习俗仍然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规律的作用下,忠孝观念、等级观念、宗法观念和鬼魂观念的残存势力十分顽固,倡导科学、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改变封建迷信隆丧厚葬的殡葬方式,不加大殡葬改革的力度,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同时也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进殡葬改革,首要的任务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引导人民群众冲破旧的殡葬习俗的束缚,用文明的殡葬理念取代落后的传统观念。
第一,推进殡葬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殡葬改革是党和政府一贯倡导的社会变革,直接关系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协调发展。推进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处理方式,推动生态墓地建设,有利于节约殡葬用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减轻群众经济负担,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在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养就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
第二,推进殡葬改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深化殡葬改革的目标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殡葬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密不可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为了子孙后代有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东南沿海地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正视土地日益减少、环境承载能力趋弱的严峻形势。全面推进骨灰处理多样化,推动生态墓地建设,骨灰处理不占地或少占地,每年就可节约可观的耕地,有效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土地问题,使子孙后代拥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第三,推进殡葬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对加快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大力倡导厚养薄葬的新风,推进骨灰处理多样化,才能更好地整合集聚农村资源,减轻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把农村有限的资源和农民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产建设和生活改善上去,加快全民小康建设的进程;只有革除落后的传统丧葬习俗,树立文明治丧新风,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只有推进骨灰处理多样化,大力整治乱埋乱葬,才能确保村容整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推进殡葬改革是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千年的殡葬习俗影响根深蒂固,社会的文明进步已经摒弃了许多封建迷信的殡葬遗风,但是一些愚昧的落后殡葬意识和行为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甚至影响到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倡导绿色殡葬的理念和文明殡葬的方式,就是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来扭转人们的传统观念,革除丧葬活动中的陈规陋习,在全社会树立起健康、文明、科学的丧葬新风尚,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水平。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一)提高殡仪设施科技含量,打造清静、高效、文明的殡仪服务环境。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殡仪设备是提高殡仪服务优质化的客观要求。从行政管理和治安管理的角度来说,遗体火化是民政部门坚守的一块阵地,与垄断经营的概念无涉。近年来,扬州市9个殡仪馆加大了资金投入,运用科技新设备和新产品,配置环保高效的火化炉,采用遗体防腐整容的新技术,努力提高殡仪服务的科技质量,实现了殡仪服务从简单的劳动服务向技能服务转化。与此同时,各殡仪馆内部设施的功能逐步趋于人性化,主建筑造型庄重美观,附属设施完整配套,整体景观和内外环境达到了统一和谐的效果,使送葬群众有回归自然、享受殡葬文化的感觉。
(二)扩展殡仪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消费水平的需求。各殡仪馆除了以更优质的服务搞好接运遗体、冷藏、整容化妆、悼念告别、火化、骨灰寄存等传统业务之外,还不断扩展殡仪服务项目,给丧户提供多种多样的丧葬消费选择。第一,以殡葬文化引领,包装殡葬服务项目和产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譬如为逝去的社会名流、劳动模范、功臣烈士布置悼念灵堂,策划追悼程序,把殡仪服务单位建设成集追悼、祭祀、怀念亲人、传承文化的精神消费和精神享受的场所;第二,运用殡葬服务单位的信息网络平台,在悼念大厅设立与电脑连线的播映屏幕,在悼念活动过程中,播放逝者的生平事迹、成长照片、生平著作、创作和研究成果的片断,体现人文殡葬、文明殡葬的时代特色;第三,推广建设殡仪服务中心,为城乡居民办丧事提供文明不扰民、节俭不浪费的治丧环境。走出家庭、走出社区办丧事,是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殡葬改革的新举措。为了减少城市噪音,净化城乡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扬州市在市区和农村乡镇设立了殡仪服务中心,为丧户办理丧事提供了固定的祭奠场所,逝者亲属在殡仪服务中心摆设灵堂守灵,亲朋好友可以到灵堂向遗体告别。殡仪服务中心还设有餐厅、客房、会客厅、休息室、卫生间、棋牌室,备有鲜花、寿衣、骨灰盒、花圈、挽联等治丧用品,使丧户在治丧过程中既感受到浓郁的家庭式的亲情氛围,又不背离本地传统葬礼的习俗。
(三)建设文化墓园、生态墓园、园林墓园,提升现代殡葬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公墓已不再是单纯埋葬骨灰的领地,而是集追思、休闲、游览于一体的园林化的陵园。扬州市辖区内的经营性公墓在规划和整体布局方面已经作了初步探索,特别是墓型的设计已经从千篇一律的竖式碑改为横式碑、卧式碑,一些艺术墓的造型和碑文对美术、文学、历史学、建筑学等方面的追求已初见端倪。从长远来看,建设文化墓园、生态墓园、园林墓园不仅会改善殡葬服务的水平和服务环境,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而且会留下墓葬文化的时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