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基本定位探析
翻开中国地图,在东部沿海的中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横贯东西的陇海铁路的最东端,有一座城市——。因一部奇书《西游记》而出名,更因其有一个天然良港而闻名。一百年前,伟人孙中山曾在他主持的《建国方略》中明确提出,要把建成亿吨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后,当时全国八大港口之一的便被列为国家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年前成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时,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现在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2%。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相比,年的gdp仅高于建市比它晚得多的广西北海。的发展大大地滞后了,发展滞后所带来的后果并非只局限于其自身,而是直接影响着陇海经济带乃至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一、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基本定位演变
1、孙中山的亿吨大港梦。于1933年随着陇海铁路的东延至海边而开港,建于连岛与云台山间而得名——。近一个世纪前,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写道:海州以为海港,……今已定为东西横贯中国中部大干线陇海铁路之终点。海州又有内地水运交通之利便,……海州之通海深水路,可称较善。……在沿江北境二百五十英里海岸之中,只此一点,可以容航洋巨舶逼近岸边数英里内而已。孙中山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海州”,就是今天的“”。按照孙中山先生在书中的描绘,它应该是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东方大港。
2、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把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层面,*年,被定为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那时的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推动中西部发展,特别是陇海经济带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国家又把摆在桥头堡的重要位置。*年5月18日,时任总理的国家领导人李鹏在宣布“新亚欧洲大陆桥起点就在这里”,确立了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地位。
3.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全国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的战略地位再度引起关注,其战略定位被重新提起。年元旦期间,国务院总理亲临港视察并强调指出:“港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搞好港口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搞好规划、加快发展。”并指出,港要成为长三角港群中上海与青岛之间最重要的干线大港。同时,在国家新一轮港口规划中,港被列为全国25个主枢纽港之一,与上海港、宁波港并列为长三角三大枢纽。开始重新的定位,“苏北振兴的第一增长极”、“促进我国中西部纵深腹地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中心”和“打通中亚能源要塞的战略通道”。
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发展机遇的错失
1、被边缘化的困境。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和江苏唯一的海港城市,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从客观条件上看,离经济辐射源比较远,临港的近边腹地比较小。具体地说:
一是过去处于“四不靠”的被边缘化的尴尬位置。往南离长三角略远,中间没有繁华城市过渡;往北又被排除在环渤海经济圈及胶东经济带之外;往中西部看,都是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得不到有效的经济支撑;往东看,国际化程度不够,在日韩知名度不高,开放度低,引进外资少。
二是受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港口的发展需要两个依托,所在城市和腹地。港是这个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但这两个依托都不强。原来就是个小城市,几十万城区人口还分三片,所辖的县又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基础一直很薄弱。长期以来城市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大的框架没有拉开,港口的综合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原来港口归交通部管,盐田、农场归省里管,港口往东是核电站,往西是碱厂,往北是大海,往南是云台山。腹地看似广阔,其实都是‘穷兄弟’。没有腹地的支撑,就成了空港,再好的区位优势也难以拉动港口运量的提升。吞吐量从1933年开港至1988年才达到1000万吨,而跨越第二个1000万吨台阶则是在1999年。在其他沿海港口迅速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的吞吐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始终维持在1500万吨、集装箱10万标箱左右。
三是受设计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历史上受制于自然条件的不足,没有深水航道,大型船舶无法靠岸,码头普遍偏小,而陆域的狭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港口规模的扩大。更因为的设计能力不足,即便是那些可以争取到的为数不多的货源,也流至其他港口。由于吞吐量有限,许多海运公司都不愿来开辟航线,造成了这里航线密度不高,缺乏直挂航线,船期、交货期不能得到保证。即便是来挂线的航运公司,也由于量小导致海运价格比青岛、上海等基本港高出许多。
四是铁路运输的制约。由于东陇海铁路隶属于济南铁路局,而刚刚兴起的日照港又属于山东省,两地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货物运输的调配上,天平自然而然地向日照港倾斜。这样造成陆上大量货物运不进来,堆积在港口的货物又不能及时运出去,严重制约了的发展。
2、两次发展机遇的错失。这是自身主观原因造成的,一是1984年,被定为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那时的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这个机遇没抓住。据说,当时连国家给第一批沿海开发区的低息贷款额度都没用完,最后上交了。二是上世纪90年代初,很多地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却还仅靠负债发展国有工业,乡村工业、民营经济一直没做起来。直到年,所辖4个县的工业比重才刚刚超过农业。错失这两次机遇最关键的是发展战略问题,没有远见卓识,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就是对大的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研究不够,的产业布局框架没有拉开。
三、又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接连错失机遇的拉大了与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的距离。现在,又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即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江苏的苏北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机遇。
1、西部大开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整个西部大开发,将促进物流量激增。港是作为陇海、兰新铁路的终端港而诞生的,陇海、兰新铁路所辐射的广大地域,就是通常所说的陇海–兰新经济带,即是它广袤的腹地。这条铁路跨越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联结着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川北、晋东南、陕西、河南、皖北、鲁南、苏北等11个省区。腹地内工、衣、副、牧业有一定基础,土特产品、粮油食品、水果蔬菜、畜牧产品、轻工纺织品、冶金产品、化工医药品、机械产品等都可为外贸提供丰富的货源。港口65%运货量都来自中西部。国家目前又把港口下放给,港口建设明显加快,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三四年的投入相当于以前数十年。
2、苏北振兴战略带来的又一新机遇。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的发展,多次提出,“希望成为苏北发展的引擎”,“就是苏北崛起的龙头,苏北开放的门户,苏北运作海外资源的跳板、桥梁和纽带,苏北发展的引擎和抓手,支持就是支持苏北。”在江苏全省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上,显然已经成为一颗颇具分量的“棋子”。省委、省政府对发展苏北、发展的具体支持程度也是空前的,在省里确定的江苏三个国际商务中心城市中,有一个便是市;省直管的沿海部分低产盐田也已移交给了,由于盐田本来就是工业用地,不占农田,拆迁又少,市将其规划为临海产业园区,以满足大的工业项目用地需要。此外,省里的沿海和沿东陇海线开发,都关系到,现在正投入巨资,做沿海公路、沿海铁路和相关配套工程。大交通就可以带来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沿海交通的发展把同上海、苏南、胶东都联系起来,将使与其他沿海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打破了原来“四不靠”的被边缘化局面。
四、所处陇海经济带龙头地位的重要作用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第六,发展临港工业群,创建产业带龙头。把”以工兴港、以港兴市、以市带农”作为策略方针,建设大港口,构筑大园区,兴办大工业,发展大物流,推进临港沿桥地带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把东陇海沿线段建设成为临港大工业的富集区,昂起沿陇海线加工产业带的龙头;建设成为资源加工的产业高地,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撑、资源转化的载体、居民致富的依托;建设成为新型工业的先行区,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东连日韩,西连沿桥,南连上海,北连青岛,成为苏北乃至周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建设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片,实现带状产业高地的率先隆起,以此带动全市,辐射周边,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发展临港工业,应注重四大产业板块。一是造船工业。随着大型vlcc、teu船的发展和老船型的淘汰,造船业进入发展鼎盛时期。基于“内河船运、江海联运、远洋航运”的优越条件和现有的造船工业基础,应加快发展船舶制造业,逐步形成造船、修船、拆船等配套的船舶工业体系。积极开发和引进技术,转换造船模式,加快船舶企业改造步伐,努力发展船舶和海洋高技术。二是临港石化工工业。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规划建设大规模临港炼油工业基地,采用高标准技术水平,以加工进口原油为主,力争成为国家级沿海炼油基地。同时围绕炼油基地加快发展石油化工企业,实现炼油和后续加工一体化。三是大力发展冶金工业。重点是发挥临港整合全球资源的优势,吸引内地钢铁企业的整体迁移,继而带动其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四是临海化学工业,利用沿海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捷的交通运输,发展海洋化学工业和农用化学工业,加强生物、信息、新材料技术与传统资源开发技术的结合,建设海洋医药基地、提高盐业加工水平,提升氯碱化工产品,发展农用化工产业,拓展精细化工产业,由传统的资源消耗性产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度加工业、精细加工业发展。以四大产业为依托,以优势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或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段融入全球产业链,在国际竞争中逐步确立起自身产业优势,工业兴港,以港兴市,以点串线带面,充分发挥这个东桥头堡对整个地区的辐射作用,真正形成东陇海产业带实力强劲的东部发展极。
第七,以战略眼光进行区域系统规划。要把发展放在开发陇海经济带的过程中,着眼于整个区域的发展,要以战略眼光对整个区域进行系统规划。在陇海经济区中,每个城市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集中发展若干的产业群,整个经济带要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型产业集群带。比如在徐州和洛阳形成大型工业基地,在开封形成知识产业基地,在形成大型加工出口基地,在郑州形成大型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工业基地,在西安建立国防科技基地,等等。此外,每个城市都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筑和特色文化,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区域城市旅游带。发展起来以后,铁路交通非常方便,不同城市的市民可以彼此交叉旅游,本身就可以充分带动第三产业。这样这一龙头才能昂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后认为。的崛起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现,关系到中西部的崛起,关系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革命的成败。因此,中央应从全国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新一轮大开发战略,将注意力投放到,打造以*为中心的拉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圈。这样,我国新一轮大发展的热潮必将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