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现状

×改革开放年来,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一直都很引人瞩目。在经济方面私营经济的再生打破了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在社会结构方面,私营企业主的出现更是引起很多争论。它为什么发展的这么快。它的现状如何。它和社会结构中的其他部分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仔细探讨的问题,需要真正拿出一些数据来才有说服力。从年起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在、、和年分别作了五次全国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抽样调查,得到了极为丰富的调查数据,可以作为讨论的基础。

×私营经济在我国的再生和发展

×在年以前我们国家有两种国内的私营企业。一种是官僚资产阶级的企业,一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那么他们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呢。官僚资产阶级产生于晚清的洋务运动,到年没收的官僚资产阶级财产共有个单位,其中的生产工人只有万人,但是它们已经占到当时工业、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而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当时也仅有不足一百年的历史。一部分是手工业工场引进了新式机器慢慢做大形成的。另一部分是在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时,出现了一批民办官助、民办官督的企业。第三部分就是一批当时的地主、官员办起了新型资本主义工商业。年以后私营企业陆续开始公私合营,到年万工业户(拥有工人万)、万商业户(从业人员万人)全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私营经济至此在中国大陆上不复存在。当时被划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有万人,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又把其中万人区别为小商小贩,因此真正原民族资产阶级仅为万人。

一、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到了世纪年代末、年代初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首先是农村大包干,家庭手工业、副业越做越大,雇用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出现了“雇工大户”;其次是城市里随着知青回城、新增劳动力就业困难,一部分人开办了个体户,其中有些规模逐渐做大,也出现了“雇工大户”。对此,邓小平主张先“看一看”;年中央“号文件”中提出“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到年修宪,明确了“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年开始在国家统计上单列了“私营经济”项目,当时私营企业有万户,投资者万人,雇工人数万,注册资本亿元。进入年代以后,有几个年份对于私企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对于私营经济的发展是一大鼓舞,大大加快了私企户数增加的势头;年税制改革,私企纳税属于地税,越来越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这就有力地、静悄悄地改变了许多地方当局对私企的态度;年“十五大”宣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据此再次修宪,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纪念大会上党的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可以参加执政党,又明确了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正是在党和政府政策的鼓励、引导下,中国的私营经济如同“凤凰涅槃”般地得到了超常的恢复和发展。到了年底,私营企业已有万户,投资者万人,雇工万,注册资本亿元,分别是年的倍、倍、倍和倍。

二、目前中国私营经济的分布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私企发展早期,由于制造业、采掘业占的比例较大,农村距离原料产地较近、劳动力价格又较便宜,因此私企分布的城乡比例约为∶,后来由于第三产业比重加大,城市在市场信息、销售等方面更为集中、有利,目前城乡分布已经改变成∶。

×在地区分布上,东部地区占绝对优势,年代广东一省的私企户数就比西北五省区户数总和还要多一倍。现在东、中、西部私企户数之比为∶∶。就省市而言,江苏近些年静悄悄地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改制”,曾经以乡镇集体企业著名的“苏南模式”已不复存在,私营企业户数已经超过广东跃居首位,其次是广东、浙江、上海、山东、北京,这前名总户数占全国总数的。这些省市全部在东部,在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都位居前列,私营经济的发展与此是紧密相关的。

×在私企的产业分布方面,

一、二、三产户数比为∶∶,就行业而言,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占,制造业占,高新技术产业约占

×怎样看待私营经济在国家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呢。还是应该持两点论来看:一是已经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二是发展余地还相当大。年,全国企业工业总产值中私营企业工业产值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私企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是私企缴纳的;非农就业人口有在私企,尤其是私企在年吸纳了国营企业下岗职工万人,这对于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离我们平时听到的非公经济是“二分天下有其一”或“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法好像相去甚远。其实非公经济包括了私营、个体、外资三大块,其中个体户注册登记时雇工在人以下,有别与私营企业的雇工人或人以上,年全国有个体户万户、从业人员万人,他们每户规模虽小,但加在一起就是汪洋大海。单就私企来看,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力量仍然是相当有限的,如果再比较年私营工业曾经占到整个工业产值的,至少可以预计,未来的私营经济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构成

×首先看看私营企业主在开办自己的企业前是干什么的,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结构,“俯看成圆侧成岭”,拿工程图打个比方,俯视图是一组同心圆,侧视图是一个金字塔。最中间的圆心是当时的政治精英——“干部”。他们不但掌握着国家的政治领导权,同时通过计划经济实际上也掌握着国家全部的经济权力。在它周围有个知识分子阶层。虽然说政治运动经常对知识分子形成冲击,但是总的来说他的社会地位还是较高的,干部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界限也不是特别分明,一些知识分子有可能成为干部。再往外面的是城市工人。他们只要完成政权所交给的生产任务,对这个政权保持忠诚,就可以获得较低水平的生活和工作保障。比如享受免费初等教育,学校毕业以后,基本上可以全部就业。一旦“有了工作”,公费医疗、劳保享受就都有了,只要他在一个单位时间长了,住房还是可以有盼头的,到他退休了有退休金,最后死了,还有丧葬费。所以从生到死,他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是再外圈的农民就很凄惨了,在人民公社制度下以农业为生的人却不能决定种什么、怎么种。他们又没有自由迁徙的权利,一生被固定在惟一的一块土地上,这样的身份就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了,农民其实是应该有人身自由的。同心圆的最外面,有少量的占人口的所谓“地富反坏右”,这是处于最边缘状态的一批“贱民”。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对改变自己地位行动最积极的,实际上是农民和一些边缘群体。因此最早的私营企业主首先是农民和没有职业干了个体户的这样一批人。这些人可以称为“草根型”私企业主。到了年,开始出现变化了。这时的计划经济已经受到比较大的动摇,已经开始出现职工“下岗”,在干部、知识分子中已有“砸三铁”之虑,未来的前景已经不像在计划经济体制底下那样容易把握那样可以预见了,同时他们也受到原来边缘群体成功的鼓励,因此这时候开始出现干部、知识分子“下海”办私营企业的第一个高潮。这期间原来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职工已经占到开业业主的多数,他们可以称为“下海型”私企业主。同时期因为开业的原始积累与资金已经越来越困难,农民开业的数量相对减少,个体户做大了成为私营企业的比例也开始下降。到了年以后尤为引人瞩目的新现象是出现了原来的集体企业和国营企业的转制,在年调查中,这类企业占同时期开业私营企业(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的大多数。这种转制跟过去的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下海”最大的不同在于,“下海”是政治精英、文化精英转化成经济精英,需要有一个“借船”或是“造船”的过程,而现在的转制是乘着船下海,原来企业的生产能力、销售渠道一切都不变,只是所有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相应的管理机制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转制的这一批老板和原来的老板有很大不同。如在转制的老板中,从年的数据来看,党员占;他们成为私营企业主时现成的资本规模比原先那些老板开业时的资本大一倍,他们从一开始就跃过了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一夜之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些人可以称为“改制型”私企业主。这一批新老板跟原来社会上一般认为的私营企业主不是党员、社会地位不高跟权力处于交换关系、管理水平比较低等形象完全不同。

×由于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构成发生了变化,因此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年私企老板中文盲和小学文化水平的占、初中占、高中、大学及以上为;到了年,这个比例变为:、、和;年则是:、、和,在国内主要社会群体中,私营企业主仅次于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企事业领导干部,已经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了。

×一个更出人意外的发现是。年私企业主中党员占,年上升到,年则是,因此可以说,从年起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只是对一个事实晚到的承认。

×私企业主的平均年龄从年的岁增加到年的岁,开办私营企业时的平均年龄从岁上升到岁。

×没有发生变化的是私企老板的男女性别比,仍然为∶。

×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怎样看待私营企业普遍采用的家族制管理方式

×今天私营企业在所有权和管理权方面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所有权高度集中,平均每个私企有位投资人,但投资额并不均等,我们所称的“私营企业主”,也就是主要投资人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二是所有权和管理权高度一致,有的私企主要投资人兼任经理、厂长,的私企经理是由其他投资人担任,而由投资人以外的职业经理人来管理的私企不足。在企业内有党组织的占、有工会的占、有职代会的占、有团组织的占;有股东大会的占、有董事会的占、有监事会的占。但是,无论有没有“老三会”或者“新三会”,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有是由企业主本人或和主要管理者来做出;“重大人事决策(任免等)”由企业主本人或和主要管理者做出;即便是比较一般的管理决定,例如有关“职工的工资、福利等”,也要由企业主本人或和主要管理人做出。可以清楚地看出,真正的权力绝对控制在投资者手里。绝大部分私企采用家族式管理,财会、采购、仓库保管等重要管理职务主要集中在他们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以及亲戚手里。的企业主认为“为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必须由我本人或我的亲友来经营管理”。

×经济学界一直批评这种家族制管理方法,认为这是私企无法吸收外来资金、不能吸引人才,难以长大的原因。但从社会学来说,中国家族制企业有其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上的根源。中国的封建社会完全不同于西方。西方的封建社会基于庄园制度,而中国自秦朝起即存在着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家庭是最好的生产单位,个人要依赖家庭成员的互助协作才能生存,因此每个人必须承担起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传统中国社会结构是国家(强)——家庭(强)——个人,而不是西方的国家(弱)——领地(强)——家庭(弱)——个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萌芽于领地和自由城邦,逐步形成今日的社区传统,现代资本主义公司制度正是在这种社区环境中发育起来的。而中国的村庄是扩大的家族或几个家族的联合,没有发育出社区这一层结构。中国传统文化适应并固化这一社会结构,“忠”“孝”是中国礼制的基石,“忠”是个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孝”是个人对家庭承担的责任,但是在国家与家庭之间缺乏中间社会组织。因此像“股份公司”这样的经济合作形态,并不是中国人所熟悉的。商品经济要求社会生活中尊重契约关系,倡导信任与平等。而在我们的传统中个人对家庭是无私、信任的,个人的家庭责任是自制、自律的,但对社会公共生活,则往往表现出自私和冷漠。职业经理人制度不仅是基于市场经济的一种制度安排,而且需要契约文化的支持。社会经济制度能够突变,思想—文化只能渐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调查中就有的企业主感到“目前很难找到可以完全相信、能够把企业托付给他的管理者”。在私营企业的发展中,家庭为企业主提供了支持、信任和安全,而企业主也借助了家族文化来巩固企业不可或缺的凝聚力。此外,今天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平均每户才位从业者,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一定要用强调权级分明、书面规章完善的“科层制”来替代强调权变、基于个人权威、惯于“一竿子插到底”的家族制管理,只能是叠床架屋,失去小企业高效灵活的特点,今天不会为绝大多数私营企业所接受。家族制管理有很多弊病,但在现代市场制度下也会做出一些权变,仍会长期存在下去。

二、缺失诚信是完善市场规则的最大障碍

×缺乏诚信是今天我们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最严重的弊病之一,它对于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损害怎样估计都不为过,而且越到将来其造成的恶果就越严重。私营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主要在三方面:即企业和政府、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之中。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在政治地位方面,前面提到在年调查中私企业主是共产党员,其中个百分点就是转制为私企的业主。在年人大、政协换届前,私企业主担任县级人大代表的有余人,省级人大代表人,全国人大代表人;县级政协委员多人,省级政协委员人,全国政协委员人。人大、政协换届后,私企业主比例更为提高。资本越多,在行内影响越大,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机会越大,级别也越高。目前在许多地方农村村级选举中,活跃着私营企业主的身影,资本的作用正逐渐显示出来。一部分私营企业主有较强的政治需求,他们自己认定的原因是:①可以回报社会,同时也可以提高政治地位体现自身价值;②有了政治地位有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③有助于在复杂的社会上立足,保护自身利益;④有机会接触上层领导和知名人士,建立必要的社会关系;⑤有利于企业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得到支持。

×在私营企业主阶层内部形成一个大企业主的亚层,他们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影响力都将是中小企业主不可比拟的。小老板、中老板、大老板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拉大,似乎就在私营企业主内部也出现了“断裂”。且不说通过社会流动从劳动那一面越过壕沟进入资本这一面已经越来越渺茫,就是资本通过平等竞争来重组的机会也已经越来越小了,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比尔·盖茨毕竟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对于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发展,今天应该持热情支持的态度:第一,积极支持私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青年人的创业精神;第二,积极引导私营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积极肯定私营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第三,积极鼓励私营企业主参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表达自己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要求,发展和健全与其他阶级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相互制约、民主协商的政治架构;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工会组织,建立比较和谐的劳资关系。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的私营经济必将能够更加健康、协调、全面地发展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