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扶持政策,加快发展老龄产业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老龄人口的增长,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老龄产业的发展。不少专家、学者和老龄工作者发表论文,对这一产业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为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经济收入、传统观念、资源配置、政策制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十分缓慢,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急剧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急需国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进老龄产业发展。这对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去年,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等13个省市老龄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老龄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始涉及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旅游、教育、房地产等众多领域,其中养老服务领域发展较快。但是总体水平不高,区域之间不平衡,老年消费市场急待开发。
(一)老年消费需求增长迅速,对社会供求影响巨大
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4亿,到2020年将增加到2.4亿,约占总人口的15.6%。增长迅速的老年人口不仅对第二产业领域的产品有着巨大的消费渴望,而且在第三产业领域有着更为强烈、迫切的消费需求。
1.养老服务领域
据各地调查,老年人对服务性需求依次排名为护理服务、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等。全国约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且将逐步增加。而我国目前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数仅占老龄人口总数的0.8%。如养老机构在全国普及,按2%入住养老机构的保守数字计算,约有660万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其工作人员之比最少是4:1。约可提供60万个就业机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这一数字还会上升。可见,大力发展以养老服务为主体的老龄产业,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也能很好地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还可以创造许多就业机会,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2.老年旅游业
据旅游部门统计,国外出游老人占出游总人数的70%,而我国不足10%。从经济能力上看,2000年老年人再就业收入、退休金、赡养费已达到4000多亿元人民币。城镇离退休老年人中月收入为1000-1500元的人数2000年达到27.6%,月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的人数为16.8%。这为发展老年旅游业创造了最基本的经济条件。旅游行业的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关注这一市场,并在开发老年旅游市场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并取得了不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老年用品市场
老年人整体购买力在整个社会购买力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总和购买力可观。据去年对十三个省市的调查,目前老年消费已达3300亿元,预测2010年将达到10000亿元。一些有识之士、企业家已经看到这个巨大的蕴含无限生机的市场。老年服装、老年保健用品、老年专用营养化妆品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仅有着专用品牌,而且在各大中城市的商场设立了专柜,有的甚至开办了为老年人提供商品的“夕阳红商场”或既提供商品又提供咨询服务的场所、机构。
4.老年文化教育消费领域
老年文化消费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目前尚未开发,但市场潜力很大。上海市1998年调查表明,有8%的老年人希望能开办老年学校,以期获得终生教育服务等。从1983年山东办起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开始,目前全国老年大学(学校)已达2万余所,在校学员220多万。一批相关的老年报刊、图书、音像也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二)老龄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引导、资金投入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我国老龄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快,欠发达地区发展较慢。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年用品市场和旅游业之所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原因在于几乎全部是市场化运作,走产业化道路,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市场经济进程中。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老年文化体育设施以国家和集体投入为主。调查发现,我国现有养老服务、老年文化体育消费基本定位在福利性、公益性的原则上,养老服务设施大部分由国家和集体投资,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几乎全部由国家投资。有的省市还没有非公有制养老机构。
2.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呈逐渐增多趋势。尽管各省市非公有制养老机构所占比例很小,但调查表明,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发展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有的地区已占相当比例,甚至超过公有制养老机构。如上海市有养老机构467家,其中非公有制投资主体就有122家,占26%强。天津市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发展最快最好,截至2002年底已达231家,床位数达8939张,比上年增长29.7%,占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的85.5%。
3.非公有制养老机构运作情况优于国营。由于投资主体不同,经营者承受的经济压力不同,经营管理方式、效果也不同,老年人得到的实惠、服务质量也不尽相同。总体上看,国营、集体办的养老机构一般条件较好,但由于经营者经济压力较小,因而竞争意识不强,发展空间不大,有的不仅不能维持自收自支,还要靠政府补贴。而非公有制机构则不同,不少投资者都是倾尽所有,甚至是巨额贷款兴办的,一般服务质量较好,竞争力较强。有些私营的养老机构虽然条件不如国营的好,但收费较低,社会反映好,入住率高,经济效益也不错,一般都能做到收支平衡。
4.投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了老年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面的探索,出现了一些新的经营模式。如国营、集体、国办民营、个体、合伙、股份、合资等投资、经营模式。广东省两家民营企业联合其他自然人组成股份公司,采取滚动发展的办法,从600平方米起步,先后投资2个多亿,用5年时间建成了11万平方米的广州寿星大厦,成为集养护托管、娱乐康复和医疗服务为一体,全国最大的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目前,该大厦有职工1100人(其中吸收下岗职工300人),收养老人2200人。有的地方还对国家、集体投入的养老服务机构运作机制进行改革,采用福利性投资、产业化经营的办法,经营者自负盈亏。有的地方还在尝试对国家、集体投入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改制”。
二、发展老龄产业的重要意义
老龄产业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它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是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增长拉动市场消费增长的结果。由此可见,老年人口增多是老龄产业赖以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基础。
目前,经济界和学术界对老龄产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趋于一致的看法是:老龄产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特定商品和服务的行业总和。这项产业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为目的,以开发老年消费市场为途径,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为目标,是集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从发展趋势看,老龄产业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
(一)发展老龄产业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老年人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老年人的市场消费,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社会服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现在的老年人是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一代人,由于建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的战略安排是先生产、后生活,老年人的劳动付出与收入回报不成比例,使相当一部分老年人长期处在低收入、低回报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收入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和其他社会成员相比,收入仍然较低,个人积累仍然很少。这种情况决定了老年人的消费只能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因此,充分考虑当代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当代特色的老龄产业,是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的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发展老龄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的、均衡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又是一个伴随着人口结构快速老龄化的社会。这样的小康社会要求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良好的社会服务,使老年人在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的社会条件下生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加快老龄产业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社会产品和服务,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前提之一。我国的老年人绝大多数是消费人口,从一定意义上讲,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状况,直接影响小康社会的均衡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老龄产业迟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长期滞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势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阻碍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三)发展老龄产业是促进经济全面增长的重要举措
老龄产业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老年人群中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预示着老年人在市场消费总需求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加。只要适当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合理引导老年消费,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完全可以开发出来,从而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老龄产业虽然还没有形成规模,但已经具备了启动发展的基本条件。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老龄产业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老龄产业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理应给予政策扶持,使之大力发展。但由于我国处于发展和改革时期,现有涉及老龄产业的政策制度较少,而且有些政策比较笼统和宽泛,仅是指导性、呼吁性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政策覆盖面不广,不够完备;有些政策滞后,制约和限制了老龄产业的发展,需要修订和完善。制定老龄产业政策可以考虑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大胆清除阻碍非公有资本参与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体制性障碍,取消对非公有制养老机构的种种限制。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公平竞争机制,让非公有制养老机构和公有制养老机构一同享受补贴和政策优惠等待遇,并进行公平竞争。二是给予税赋政策优惠。要适时出台养老机构、老年教育用地优惠政策;非公有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文化教育企业税赋减免政策;全国旅游景点对老年人的统一优惠标准;以及非公有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文化教育企业用水、用电、燃气、电信全国统一优惠政策。三是补贴政策。老龄产业是国家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有机组成部分,投入大,利润少,国家应给予适当补贴。现阶段,国家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但可以考虑改变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资金的投放方式,使养老服务机构以服务换取社保、福利资金的补贴。四是鼓励社会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捐助。应制定社会和企业向国家认可的养老服务机构捐助,可以抵税、可得到相关慈善事业荣誉褒奖的政策,鼓励全社会关爱、关注老年人,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五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公有制养老机构的多种实现形式,如公办民营、股份制、合资等,以适应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使国家已经投入的资本发挥更大的经济效能和社会效能,给广大老年人带来更大的实惠。
4.建立资质评估系统,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
我国老龄产业刚刚兴起,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设施良莠不齐,管理、服务水平高下不一。国家有必要建立一套包括建筑设施、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管理能力在内的资质评估认证标准,明确管理认证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资质认定和监管,使老龄产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具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具资质的坚决取缔,不许营业,以保证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