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供给和需求原理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31个省(区、市)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地相继采取暂停大型集贸和群众性活动、停业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实施交通卫生检疫、严格控制人口和生产生活资料流动、大规模人口排查等一系列防控疫情的措施,以上措施的实施找到了疫情存量,控制了疫情增量,抑制了疫情更大规模蔓延。但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时,也打乱了原有的生活和生产秩序,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市场不能发挥“无形之手”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影响了经济社会运行的供需结构。本文结合雅安实际进行分析思考,以期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1.疫情发生后的经济社会现状分析

疫情防控相关措施实施后,流通环节受阻,供给与需求无法有效连接,形成多重问题与矛盾相互交织、环环相扣的经济社会现状。

(一)市场过剩与短缺矛盾

在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各地通过自身资源禀赋(包括资源、气候、海拔、历史、文化、地理、人才、技术、市场等因素),逐步建立自身比较优势(特色)产品(服务)和产业链,再以货币为媒介,利用日益高效的全国(全球)流通体系交换各地比较优势(特色)产品(服务),最终形成了一个基本平衡且高效运转的供需市场,全社会经济效率不断提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各地生产和提供的产品(服务)已高度依赖流通体系。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得不切断高效的流通体系,严重抑制产品(服务)有效交换,特别对实物产品流通交换、面对面服务等影响更大。从全市范围看,现阶段正是我市黄果柑、蒜薹销售和春(茗)茶采摘加工的关键时期,外地客商来雅人数减少,对我市的果蔬生鲜产品和季节性附加值极高的茶产品销售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疫情导致我市茶叶产区的外来采茶务工人员锐减,用工紧张,鲜叶采摘供应受到较大影响,最终形成产品供应减少、采购需求减弱等现象。另外,全市共计关闭活禽宰杀点105个,全面禁止活禽产品交易,禽类产品供应减少,原已较高的肉类价格继续受到上涨压力。从全国视角来看,各地都面临类似状况,一方面供给端积压严重,另一方面需求端无法满足,供给与需求无法高效配置。供给端或无法获得充足原材料、产成品无法有效流通,导致果蔬生鲜产品、季节性附加值极高的茶产品无法满负荷生产和销售流通,需求端又因供给端产品短缺或流通不畅导致价格上涨,对经济体系形成叠加震荡。

(二)用工荒与劳动力闲置矛盾

疫情发生前,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各类技术性工人、管理人员、一般务工人员根据各地实际需求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自由流动,供需关系比较平稳。疫情发生后,各类务工人员无法通过市场供需机制自由流动,劳动力供给不足,形成了用工荒与劳动力闲置矛盾的现象。雅安既是劳动力输出地,同时也是劳动力输入地。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劳动力输出主要是以普通务工为主,受疫情和务工地点防护措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近期外出务工意愿不强,甚至市内县(区)间流动也较差,沉淀了大量闲置劳动力。从劳动力需求来看,主要以技术性强的岗位为主,原雇佣的外地来雅务工人员,多数无法按期返岗,用工荒、用工难导致用工成本增加。尤其是部分技术性强的岗位,原雇佣人员无法返岗,短期内在本地很难找到合适替代人员,造成生产性企业复工后无法全面恢复生产,建设类项目无法正常按进度推进的局面。

(三)企业复工复产自身需要与现实困难矛盾

受自身经营压力影响,企业普遍期盼尽快复工复产,但受现阶段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供应不足限制,已复工营业的企业普遍存在人员防护用品不足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想复工的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都担心在防护物资保障匮乏、人员流动量巨幅波动的大环境下,一旦复工会导致交叉传染风险加大。在疫情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供应直接决定了复工复产的节奏。根据国家发改委3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口罩日产能产量已双双突破1亿只大关,但要满足14亿人口集中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不论是n95口罩或一般的医用型防护口罩缺口都较大。受大部分材料供应商尚未完全恢复生产影响,全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复工后,面临水泥、砂石、钢材等材料供应无法保障的问题。工业企业方面,因各地管控政策的影响,企业供应链受到冲击,企业面临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运不进来、生产出来的产品运不出去的困难,供需两端受阻。安山钢铁、东顺锌业等企业由于物流运输困难,企业生产所需原辅料及生产配件无法及时运输回厂;四环锌锗、湘邻纺织等由于物流运输受阻,导致大量产品积压,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四)财政支出加大与收入减少矛盾

为避免经济受疫情的影响造成经济衰退和社会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财政、货币、就业、物资保障等系列稳定经济民生发展政策,各级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具体配套措施。我市具体从减负、财税、稳岗、金融四个方面提出12条真金白银的阶段性支持政策,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共渡难关十二条措施》,市级相关部门配套出台主管行业内支持政策,切实有效应对疫情,援企稳岗共渡难关。疫情持续影响及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出台,势必增加全市财政系统收支运行压力。从目前税务部门测算的相关数据来看,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县两级全年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约3.36亿元。随着更多减税降费政策的出台,上述收入预计将进一步减少。

(五)直接影响与系统性风险加剧矛盾

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餐饮、住宿、旅游、金融、购物、娱乐、健身、车辆服务等服务业遭到重创,工业、建筑业、农业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同时,对民众工作和生活也带来诸多不便。若严控措施持续下去,工厂商店不能复工复产,无法获得收入,人工工资、贷款利息、贷款压力(包括转贷、续贷)等压力不断加大,企业信贷压力陡增甚至破产将进一步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人工工资收入减少也会对疫情过后的消费乃至经济恢复带来负面影响。

二、全市当前面临的有利条件分析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为应对此次疫情产生的负面效应,从中央到省上再到市上相继出台一系列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现阶段支持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活物资保供的商贸流通和防疫药品、医疗设备、物资器材等疫情防控相关生产企业。随着疫情进一步缓解,适时调整支持重点,转为集中对文化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给予支持。延长部分减负稳岗和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期限,适当拓宽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确保上述行业能度过由于疫情造成的“心理犹豫期”,稳定就业岗位和劳动者收入,间接刺激消费。

(五)强化内核,持续优化全市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核”,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地方外引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疫情过后,各地必定会加大外引力度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外引竞争将更加激烈。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招才引智,只有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招得进、留得住。深入落实《雅安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9—2020)》,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持续聚焦电力、用气、土地、物流、融资等11个重点领域,开展“通堵点、破难点”专项行动。积极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确保“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实施民营经济政策措施落实效果评议制度,切实推动以营商环境为代表的软实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