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
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文章主要基于1978~2010年的数据,对中国的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做实证分析。作者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且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进而提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应措施,减少其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推动经济合理快速增长。
【关键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协整关系
一、前言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经济保持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但在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涵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却有扩大趋势。从图1可知: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在1978年分别为0.16和0.21,均属于较低的水平。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都在不断地增加,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为0.40,而在2004年我国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为0.41,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2005年达到0.41,随后还趋于上升。这说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早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地加深。从图2可知:我国居民的城乡收入比虽然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5左右到1984年为1.5左右,经历了六年的不断下降,但是从1984年之后,一直在不断地上升,到2010年达3.5左右,表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地在扩大。从上面的分析可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且这种差距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对于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2005年,陆铭等在联立方程和分布滞后模型的基础上,对我国1987~2001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为负的影响;2006年,汪同三、蔡跃洲等使用协整理论及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增长;2007年,王少平、欧阳志刚等基于计算的泰尔指数和我国实际人均gdp的变动特征而建立面板协整模型,指出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2010年,曹裕、陈晓红、马跃如等运用1987~2006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设立面板协整模型,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此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阶段波动性和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我国的城乡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面板协整关系。
综上所述,针对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研究,由于研究的背景、采用的方法、选取指标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已有研究的重点放在考察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本文的切入点主要在于不仅单独考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这两个因素同时考虑其中,一起考察这种差距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的选取
本文的数据来源。(1)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0),(2)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一部分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0),一部分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城乡居民收入比经自己整理得到的。
设定gdp为被解释变量,cxsrb、cgini、ngini为解释变量,其中gdp为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xsrb为城乡居民收入比,cgini城镇居民基尼系数,ngini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另外为消除时间序列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根据回归系数可以看出方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性,方程各项检验数值均表现良好。从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eg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根据eg两步检验法,对回归模型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