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对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复工的几点建议
尽快落实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有关政策,快速解决制造业用工短缺问题;
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
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实行年金制度;
想方设法降低物流成本。
随着2月10日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复工,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全国已经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目前在进一步防控传染的同时,疫情阻击战也开始进入有序恢复生产的阶段。
目前看起来,这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会比“非典”大很多。2003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二季度,增速比前后两个季度低1.5个百分点;
客运、旅游、住宿餐饮、零售等行业短期内受到较大冲击,投资和外贸所受影响不明显;
受人口红利和加入wto双重利好的影响,“非典”的出现并没有中断当时经济的上升趋势。但此次疫情不同,波及范围远超“非典”,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经济活跃和发达的省市。从持续时间上来看,以武汉为核心的“新冠”很可能会长于以广州为核心的“非典”。
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增速下行、艰难转型的关键时期,疫情将导致消费承压、投资不振、财政收入雪上加霜。疫情发生后,随着武汉封城、全国各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原本预计有望超4.5亿人次出游消费的“春节黄金周”变成了“全民防疫周”,酒店、宾馆、影院等消费大跌,大量中小企业因此承受重压。
目前,我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11%左右,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超过1个亿。此次如受重创,一方面将拖累整体就业,给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稳定形成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还将对这几年供给侧改革所培育出来的有利于促进高品质消费的“优质供给”带来冲击,一旦疫情过去,这些供给跟不上,也不利于重启经济循环。
在这些内外因素作用下,如不采取稳控措施,大量的中小制造企业会出现经营困难,更为重要的是,部分较脆弱的制造行业的产业生态,很有可能会被破坏,从而导致更长期的负面影响。物流中断和疾控措施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中断带来的冲击比中美贸易摩擦要大得多,并且一旦中断,形成了转移替代,部分行业三十年制造业基础丢了,很难再找回来。所以我们必须像是重视疫情自身一样,高度重视保护产业生态、保护产业链和供应链、保护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能够度过难关。
采取综合措施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
尽管此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但短期内对制造业、对广大中小企业以及整个经济交易活动水平的冲击不容忽视,应采取综合措施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努力将全年经济增速稳定在5%左右。
一是要在管住人流(对确诊、疑似、密切接触者全部集中隔离)的同时,畅通物流。当前,一些地方为了有效防控疫情蔓延,采取了一些严格措施,但注意不要走极端,不能轻易断路、断航甚至“封城”,影响物流这一国民经济动脉。整个工业制造业包括钢铁、化工、电力、装备制造以及轻工电子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其产品销售如因物流跟不上而停下来,不仅损失巨大,还将对整个上下游带来灾难性影响。
二是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因今年情况特殊,可以突破财政赤字不超过gdp3%的常规限制,提请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减税降费和对疫情地区进行转移支付。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三是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实行年金制度,并疏通企业年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渠道和机制。这不仅有利于补充社会养老保险资金,还有利于形成庞大的长期资本供给,为资本市场繁荣稳定奠定基础。
四是想方设法降低物流成本。此次疫情将给一些“在线”产业带来重大机遇,也对物流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建议重点提高铁路运输货运量在各类运输方式中的比重,将铁路线尽快延伸到各类开发区、厂矿企业去,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降低综合物流成本。
疫情猛如虎,不仅仅伤人身、更伤害国家经济运转。我们必须如同防控疫情传播一样,全体动员、严防发生经济运行的风险。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国经济也一定能够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实现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