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
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立足于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分析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农村消费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了促进农村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农村经济
一、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发展状况
(1)农业人口增长速度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2009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口达到1.8亿人,占全国13.8%。其中乡村人口达到1.2亿人,占全国16.7%。2001~2009年,尽管民族地区农业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但仍然低于总人口增长速度0.2个百分点。(2)农村人口自然增长成为总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呈现出高出生、低死亡、少流入、多流出的自然增长主导型特征。一方面,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较快发展,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但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内陆、高原或山区等比较艰苦的自然环境条件,本地发展机会较少,导致外来人口少,而本地人口流出较多。(3)乡村人口比重较高,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到2009年底,民族地区乡村人口比重达到62.0%,西藏、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乡村人口比重均在60%以上;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以从事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为主,乡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76.7%。从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密度来看,贵州和广西的人口密度最高,农村人口的地域集中趋势十分明显;而西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的人口密度却很低,农村人口的集中趋势仍然比较缓慢。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会员免费查看根据以上分析,要实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一是重视农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内蒙古今后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牧为主,强化农牧结合。广西、云南和贵州要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新疆应坚持绿洲农业和草原牧业与农区牧业并举。青海和西藏属于高寒地区,今后农业发展应以牧业为主,牧林农综合发展。同时,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二是适度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应实施少数民族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搞好农业技术培训,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利用。三是要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农牧民的消费水平。应改变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对消费的抑制作用,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钰芬.我国居民收入、人口、教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居民消费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