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热点问题分析]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今天主要跟大家交流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第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效果。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增长主要指总量,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gdp总量、经济运行水平、增长速度等。我们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大体是9.8%,这个速度在当今世界是非常高的。虽然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经历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连续15个月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但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8.7%,gdp总量是33万多亿人民币。按照世界银行惯常的折算方法,大体是4.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7%。美国gdp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5%左右。

中国人有13亿多的人口,很多指标一旦人均化,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中国人均gdp水平大致增长了12倍,而总量大致增长了15倍。截止到2009年,我国人均gdp是3200多美元,而全球平均人均gdp是8600美元。

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最穷的国家,尚未解决温饱问题;二是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刚解决温饱问题;三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初步小康;四是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全面小康;五是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叫做当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就是完成了当代工业化、城市化改造。我国现在的水平相当于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要保八,但我们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至少会达到9%,甚至9%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甚至预计中国今年的增长会达到10%以上。

经济增长的关键是需求,这个需求是三架马车。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所以分析一个国家一年里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要从它的总需求来看。

一是投资需求。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化到了中后期有一个特点,就是投资项目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加大,所以投资需求增长非常快。另外,这个阶段城市化也在加速,中国的城市化率按照现在公布的数据是45%左右,按照国际发展的一般经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时投资需求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平均增长14%左右,比当今世界平均速度高出一倍多。2003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剔除价格因素之后,增长速度从来没有低过24%。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30%。

所以我们现在的分析是这样的,就算2010年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新增投资项目,单是把前几年特别是去年一揽子的扩大需求的措施立项完成,就仍要继续投资,因为固定资产投资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对于很多在建项目要继续追加投资。保守估计,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不会低于25%。按照中国现在的经验,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5%,拉动gdp增长1%,按照这个对照关系,如果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是25%,那么能够拉动gdp增长5%。

二是消费需求。目前没有一个像投资需求那样直接的指标来描述消费需求,我们用一个间接指标叫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9年在扩大消费政策的影响下,增长15%多,由于2009年价格指数是-0.7,那么实际增长速度要比15%多,将近17%。

2010年采取了扩大消费保民生等一系列的举措,今年中国消费品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去年,只要有这几个条件不发生恶化: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超过5%;900万新增就业岗位指标能够达到;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5‰。如果今年消费需求增长15%,就能够拉动gdp增长3%。

三是出口。出口主要取决于国际经济。根据近几年的经验,全球经济每增长1%,中国出口则增长5%。2010年全球的经济增长是什么状况呢。根据各大国际机构从各个方面做的分析,估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能够恢复到3%。首先看发达国家的三大经济体:其一,美国的情况不错,虽然困难很大,但预期今年经济增长率大体上能恢复到2.8%。其二,日本的情况虽然不如美国,但比欧洲好,今年日本经济能够摆脱零增长,达到0.9%。其三,欧元区的情况虽比美国和日本困难,但也能摆脱负增长,达到百分点零点几的增长。其次看巴西、印度这几个发展中国家的大国,预计今年经济增长都在5%左右,中国的速度更高一些。这样一来,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恢复到接近3%,这就意味着今年中国的出口增长能达到15%。这些年的经验表明,中国出口每增长10%,大体能拉动中国gdp增长1%,如果今年中国出口增长15%,实际上就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5%。但我们现在也看不太准,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需要讨论。保守一点说,假定今

年中国的出口增长只达到10%,经济增长贡献就会是1%。

这样一来,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能达到9%,搞得好的话,有可能接近改革开放30年来的平均水平9.8%。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预测更高,认为中国今年经济增长能够达到10%以上,最近还在调整对中国增长速度的判断,在提高这个水平。

如果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9%,那么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威胁,或者问题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呢。我觉得有可能出现滞胀。

滞就是停滞,发展速度慢,胀就是通货膨胀。一般来说,出现通胀,就没有停滞;出现停滞,就没有通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方向的失衡。现在是这样的,如果通货膨胀的话,我们就把需求压下去,紧缩性的宏观政策防止通胀;如果是经济衰退来了,失业率上去了,我们要采取各种办法把市场激活,把需求刺激起来,拉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加就业。但如果出现经济停滞也就是高失业的同时发生通货膨胀,这时宏观政策的选择空间就不大了,到底是扩张还是紧缩。上世纪,西方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国现在是防止滞胀,经济停滞构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再次下滑的重要因素,现在都并没有根本消除,只是初步缓解,稍有风吹草动,特别是国际经济再恶化,就可能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再一次出现下滑,经济增长下滑就会导致失业进一步的攀升。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并没有真实反映出中国的失业情况。为什么呢。其一,统计失业率在西方、美国是统计非农产业的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但美国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是98%,美国农业劳动力是2%,中国所谓城镇登记失业率其实和国外所谓非农产业的失业率基本上差不多,但中国50%多是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占45%。农村劳动力并没有被纳入现在失业率的统计中去,而真实的中国农村失业的情况,恐怕并不亚于城镇人失业。其二,中国城镇里面的失业中有些隐秘失业没有被包含进去,比如虽然一个人没有失业,但他的劳动时间极其不充分,也就是工厂开工不足,现在这种情况也挺多的。

所以就有了另外一个指标,叫做社会调查失业率。我国的社会调查失业率经常比城镇登记失业率高两个百分点,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了5%,实际上中国真实的社会调查失业率应当在7%以上,失业率的警戒线、红灯线是7%。

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中国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过去在中国的通胀主要是需求拉动,现在一方面是需求增加,另外一方面是成本推动,这个比较麻烦,一定要通过降低成本来降低物价,土地还要再涨价。另外,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动力也在大幅度涨价,再有就是劳动力价格在提高。这一系列的人力、财力、资金、资源、土地、自然要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如今都已经较大规模开始提价,所以通胀的压力比较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要把通胀控制在3%。

与通货膨胀对应的还有一个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怕,通货膨胀不好,它使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而通货紧缩更坏,它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根本就没有钱,因为它增加的是失业。刚刚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的消费物价指数是2.7%,我估计第二季度物价还要涨。今年西部出现罕见旱情,而且北方也出现了旱情,这样一来今年的夏粮将会减产。消费者的消费物价问题不仅仅是粮食或者青菜占了多少比重,而是人们的一个预期,3%的物价指标有可能止不住,能稳在4%就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现在中国经济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有可能出现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滞胀。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前面讲的是量的问题,是短期的、年度的总量扩张,下面讲质的问题。中长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国民经济的结构转化,现在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是结构性的矛盾,我归纳一下,现在困扰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的外需和内需结构上出现了严重的或者比较严重的失衡

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加大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风险性,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增长的周期、各级市场的波动联系过于紧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大国的经济一般都是基本内向型的经济。所谓基本内向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依靠国内资源的投入达到80%,依靠国内市场的销售达到80%。

中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过高,一个基本指标叫做外贸依存度,就是一个国家进口和出口加在一起的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中国最高的时候达到70%。而且在中国的进出口里面,长期是出口大于进口,所以来自海外的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2003年到2007年,中国每年的出口增长是20%—30%,这说明在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出口对拉动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是2%—3%。2009年中国的出口增长是负的,一到九月份出口增长是负的20%多,全年下来出口增长是负的17%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1.7%。对比金融危机前后,世界市场的衰退导致中国出口变化,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前后对比净损失了3%—4%。我们要认真总结,找准中国的发展方式,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要更加注重扩大内需,逐渐减弱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度,从而控制国际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二,在国内需求里面,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结构关系严重失衡,投资需求增长过快,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我们知道,目前中国的投资客观上发展很快,但也不能过快,不能长期严重超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能够承受的程度。我们现在投资发展过快,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10%里投资需求拉动一般是2%—3%,而我国的这一数据是5%—6%。我国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4%—5%,而消费需求在国外拉动经济增长大部分是7%—8%。所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长期过高,过多依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相对迟缓,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这使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各个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

2009年5月,世界银行评估了美国和中国刺激经济的措施和效果,他们认为美国和中国有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内需不足,但也有很多不同。美国的内需不足主要是投资需求不足,美国投资需求扩大不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计划,而取决于私人资本对市场的判断和信心,当私人资本对市场没有信心的时候,无论政府怎么扩大内需,他们都不投资。美国的消费需求不存在不足,它有非常成熟的消费信贷,尤其是它利用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大量消费全世界的商品。随着美元的逐步贬值,美国开始思考如何改变消费方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吃全世界的、喝全世界的、用全世界的了。

中国也是内需不足,但中国主要不是投资需求不足,中国发愁的是长期以来的消费需求不足,所以怎么去刺激消费是中国应该思考的问题,不能再使国民经济为生产而生产、为投资而投资这样的在生产领域、投资领域自我循环。

第三,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从十一五规划看,保增长、扩内需的问题不大,调结构问题很大。2005年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明确,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0.6%,五年下来应该提高3%。2005年第三产业的产业比重是41%,到2010年第三产业的产业比重应该达到45%左右。而现在的情况是,2008年、2009年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低于2005年,不但没涨反而降了,这并不是说服务业没发展,只是这几年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比服务业还要快,所以结构上服务业的比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现代服务业落后于整个工业化水平意味着什么。首先,说明这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农业化,因为城市化落后,服务业就发展不起来,服务业要求一个发展空间,比如它要求扎堆,扎堆就要求城市化,在农村没办法搞现代服务业。其次,说明这个国家的市场化水平低。很多现代服务行业都是构筑市场机制的,比如金融、保险、资讯、通讯、中介等。

第四,代表社会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低于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中有一个指标,就是城市人口的比例,现在我国大概是43%左右,这里还有伪城市化的问题。统计城市人口的时候,凡是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进入城市生活的人就计入城市化率的分子,就属于城市化人口了。我国有1.6亿的农民工,他们中的大部分进入城市离开家乡户口所在地都有半年、一年甚至更长,这些人说是进入了城市,但他们的实际生活远远没有城市化,比如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不管伪的也好、真的也好,就按照40%计算,而中国现在的工业化发展到中后期了。中国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按工业化完成程度测算,现在有三个城市完成了工业化:北京、上海和天津,按国际标准达到1。美国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达到14、15、16这样的值,我们叫它后工业化。我国东部沿海、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工业化的水平基本上接近完成,我们算的值是0.7、0.8。中部一些比较繁华的城市和西部一些资源条件比较好、这几年发展速度比较快省区的工业化达到了中期,我们算的值是0.5、0.6。西部少数民族聚集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在前期,比如贵州,我们测算出的值是0.3。

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50%的人是农村居民,而这几年城乡差距在扩大,其中有一个指标就是农村居民收入,它多年来的增长速度始终低于城市居民的增长速度。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相当于一个市民一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的30%。这就麻烦了,从经济增长角度意味着这么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靠40%的城市市民的收入增长形成的购买力、消费需求去拉动,而50%多的农村居民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动力不足,这是一个严重的经济增长结构失衡。这个问题现在中国注意到了,最近我国扩大内需很重要的一个政策就是考虑刺激农村消费,活跃农村需求,送家电下乡、送汽车下乡。现在国外都注意到了,前不久西班牙一个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中国有9亿多农村人口,他们现在消费水平很低,如果达到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应有的消费水平的话,那么中国农民形成的消费购买力就能把现在全世界经济危机库存积压的产品都买下来。文章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重要的出路在于中国农民。

城乡差别过大这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可持续增长,所以我们现在比较关注这一点,但有点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启动农村市场、启动农村需求、活跃农村购买,关键不是送东西下去,而是提高农民收入。只要口袋里有了钱,现在广告这么发达,信息这么通畅,交通这么便捷,不用把商品送到门口,他们拿着钱知道到哪儿去买。提高农民收入是个细致的工作,不那么简单。

现在到了大幅减少农民、农村的时候了,不只是富裕农民、建设新农村。真正社会主义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不是把农村的路修成水泥马路,把农民的房子拆了盖成水泥房,而应该是农村还是

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 普通用户特权:8.8积分
  • 会员用户特权:免费
  • 网站代理用户特权:免费推荐
会员免费查看

有的学者认为斯密的“人”的解读从根本上是认为斯密对利己与利他的协调在其关于人性论的主张中彰显出来了,斯密主张人性是和谐的,是在充分肯定利己心的基础上讲人的同情心的或利他的,和谐的人性消除了经济人假设带来的人的内在紧张。和谐的人性从根本上也是一种假设,通过一种假设来解决另一种假设所致之紧张关系,这种设计的假设能否成为定律,是值得思考,即在相互的证明上,逻辑并不是十分严密。另外,人性的和谐尽管在理论上消除了紧张关系,但在生活中毕竟不是设计出来的,存在着很多变数,希望通过人性的和谐来应对,对个人而言也许可以,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似乎还是显得很脆弱,甚至对个人严重膨胀的利己心的应对也不是那么有力,比如就无法应对马克思对资本原始积累所引注释:“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之二十,就会活泼起来;有百分之五十,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百,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所充斥的“原罪”和资本的贪婪,充斥的血腥和肮脏,以人性的和谐来应对,恐怕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笔者认为,斯密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是一种自然之力,那么理解这个理论,就要回到斯密的著作,在笔者看来,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这一创造性理论,但随着理论的深入,他发现以“经济人”的假设来解读经济的发展,或者是通过利己心来解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定能得出个完美的硕果,所以他又力求为“经济人”所致的不利后果寻找解决之道,在《国富论》中他提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笔者看来,作为经济学家的斯密不可能认识不到客观经济规律的存在,如果在这里可以单纯使用经济规律概括“这只看不见的手”话,他又何必留下“自然的力量、神秘的力量”的诠释,正是认为经济学领域无法解决“经济人”所致的缺陷,他才会努力找寻解答,转到了伦理学领域,提出道德人力求调和,但随着理论深入,他发现道德人似乎也无法回避出现的这些缺陷,甚至说在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的协调都成问题。故而他才提出应有一种“自然的力量、神秘的力量”在调和利己心与利他心,调和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冲突,也许这是理解斯密使用“看不见的手”的一个较为正确进路。

依照斯密留下的这个进路来理解,笔者认为,就是意味着把问题的焦点或者说最终的解决之路要复归到人。其实无论经济学还是伦理学都是研究人的学科,是对“人”的理解,从斯密的著作中,我们也可以明显读出,他的所有的假设都是要归结到人身上。那么也就意味着对“看不见的手”的解读就要跳出学科的界限,不能为学科所拘束,回归到这个原点。其实在笔者看来,斯密对这个后世所谓的斯密问题已作出了解答,在他看来“这只看不见的手”是自然之力、不可抗拒的神秘之力,从语言学的角度可以说这是用的隐喻。依照“人”的进路,我们就要解构他的隐喻。何谓自然,实质上他不过是指的人的常理、常情,常理意味着人在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接受至少容忍的最基本的价值和经验;常情是人性在正常情况下的正常的反映,是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特征的基本情感诉求和伦理要求。可以说,常理就是人生活在社会中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包含了关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常情是体现个体情感和做人的尊严的基础。常理、常情就是人对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基本回应,也是调和这三者利益的合理选择,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那么为什么斯密不道破呢,为什么要用神秘的字样。那就要回到斯密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术背景去分析,如果把解决之道一语道破,就是人类所应有的常理、常情,那时的人们和学界会怎样看待他所提出的诸多理论,这是我们所不能不思考思考的。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斯密才不得已提出“看不见的手”的神秘隐喻。但“狡猾”的斯密还是留下了一个要跳出学科局限的进路,就是用这个所谓的隐喻来指示大家要关注人之常情、常理,这是左右人类发展的真正的力量之源,只不过后世的学者们太拘泥于各自所属的学科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才对之出现不同的解读。